新闻中心



潘伟,太阳集团tyc151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学士,中国科学院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日本甲南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健康经济与人工智能、能源环境、价值链分析等。

可以简单介绍下自己的求学经历吗?

我求学经历的特点是从本科到硕士以及硕士到博士在专业上都是有跨度的,包括现在所从事的研究与我博士时做的研究也不完全一样。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基础打牢培养两个能力很重要,首先是数理能力,我认为从事任何工作,数理能力对个人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特别强调定量化的研究,把数理基础打好就可以在量化研究中做很多事情。我现在认识的很多从事研究工作的人起初都是学数学或者学统计学的,后来转到经济类和管理类。所以我们同学在选课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一些数理课程。至少有一定的数理基础,这对未来的择业或者专业选择来说很重要。另外一个能力是动手写东西的能力,这种能力对文科类的学生是比较优势的。我本科和硕士比较偏工科类,但在读博士的时候着重锻炼了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同学们也应该加强“写”的能力,这不仅对在校学习和研究有帮助,也对未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您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您是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呢?

做学术的意义所在是为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要创造自己的价值。我们所学的东西总是要有价值的,否则会让自己没有动力持续深耕下去。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研究不应该与社会脱节。有些时候我们想要服务于国家的某个战略需求,那么研究方向就有可能会发生变动,需要要把自己的知识进行转嫁。我现在的一个研究方向是数字经济,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很多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专家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研究领域基础上转移到数字经济的研究上来的,我们未来的经济必然进入数字时代,经济模式必然要发生转化。此外,健康经济是我的另外一个研究方向,习总书记提到的“四个面向”中,其中之一便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还有能源经济也是我感兴趣的方向。我希望同学们、年轻老师,做研究的时候要有聚焦,到了一定程度也要有拓展,还要跟国家的需求相结合。就研究成果来讲,要“顶天”和“立地”,“顶天”就是要发高水平文章,“立地”就是要服务于我们所扎根的土地,给国家创造可见的价值。

您在求学阶段有没有碰到过比较棘手的难题?

每个同学都会碰到一些难题。实际上,兴趣是很重要的,因为兴趣会使自己有动力做事情。那么兴趣如何培养呢?我认为现在比我们上学时候方便很多,同学们可以去听很多老师的课或者讲座,在不断学习和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习惯也很重要,好的习惯是一生的财富。其次,不论是在业界还是科研,都要提高自己管理时间的能力,我认为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就需要争取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要求。

您在求学的过程中有没有对您帮助最大的或者说影响最深的人或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硕士和博士期间的导师,从他们身上我学习了如何更好地做一个做学问的人。我硕士在中科院读的,科学院的体系给了我一个轻松的研究范围,老师给予学生许多引导和关怀。对于同学们来讲,导师是很重要的,因为导师从事这一领域很多年,可以从导师身上学习很多东西,这比自己去摸索效率更高。所以我认为导师在我的人生中是关键的。

您对同学们平衡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有什么建议呢?

我们学院强调对四高课程的基础学习,同时对博士和硕士来讲有一些文章发表的要求。就我的经验来讲,我喜欢团队型的合作,因为协作会加快工作完成的速度,当然自我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其次是时间管理,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成功是不付出就能得到的。同学们要把课程安排好,同时要把自己的难点跟老师说清楚,这有助于导师根据情况安排。同学们要努力争取达到毕业要求,并且意识到研究成果的好坏与就业质量的好坏是成正比的,这是很现实的一点。

除了上面您提到的能力之外,您觉得我们还需要培养和锻炼哪些能力呢?

首先要制定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会容易懈怠,要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要达到的要求以及达到要求所需的时间节点。其次,分配好自己的精力,一方面是专业课、基础课等课程要学,另一方面自己论文的方向、导师的研究,同时还有自己未来工作兴趣,要合理分配好时间,提高效率。第三,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有对自己的定位,另一方面要和导师进行沟通,可以主动告诉导师自己擅长什么,导师会对应地教授更多知识和经验,同时自我的感觉和别人感觉可能会有落差,从而可以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