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席强敏,太阳集团tyc151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已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任《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等多家核心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国家自科、教育部社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等荣誉与称号。

ade59843674141f193fb2fe774cb6709.jpg

Q1:席老师,您本科学的新闻学专业,是什么原因使您到硕士阶段开始转经济学专业呢?

A1:本科学习期间对于财经新闻方面比较感兴趣,计划将来从事财经新闻行业,然后考虑到经济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就在硕士阶段选择了跟现实比较贴近的区域经济学作为专业。后来渐渐对学术产生了兴趣,就继续读博士了。

c7fc163811ae44b79cca6a69563b6955.jpg

Q2:如何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将问题深入到写一篇论文。

A2: 首先,我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没有兴趣写论文就会变成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不要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关于研究方向,需要跟导师反复沟通后再确定,而且这个研究问题一定得是你感到困惑并想去解答的问题。其次,从有一个想法到逐步形成论文的过程中,读文献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文献的选择,建议多读一些发表在该领域的国内外顶级期刊的论文。刚开始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多困难,读不懂,但一定要坚持下去,多读几遍,肯定会有收获的。通过多读好文献,不仅能知道这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还能知道一篇好的论文应该怎么写。

dc0e4d0e52524f29b2967a1f7d56c487.jpg

Q3: 请您谈一谈目前的研究方向以及未来打算进军的重点方向。

A3: 目前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区域产业空间分析与区域政策评价,正在主持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是《开发区重点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微观机制与政策优化》,未来两三年计划主要围绕这个课题开展研究。关于新经济地理的理论研究也有所涉及,但目前还只是在学习和探索阶段。

Q4:我们注意到您申请和主持了很多基金项目,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基金项目的申请经历吗?对于申请基金项目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您有什么建议吗?

A4: 申请基金可以从小项目开始,慢慢提高申请项目的级别。比如说我申请基金的时候从博士后基金开始申请起,然后再陆续申请教育部基金、国家社科和自科基金。有了小的基金项目作基础之后,再冲击一些大的项目,这样慢慢积累后可以提高申请的成功率。在课题内容上,我觉得项目申请书最重要的是把理论跟现实相结合。如果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了与现实的结合,可能就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如果过于偏重现实可能又显得缺乏理论的支撑。因此写申请书的时候两者都得兼顾,写完之后需要反复地打磨和修改。在选题方面,建议“小题大做”,即选范围小一点的题目,然后把这个问题研究得深入些。

Q5: 在您求学阶段和工作阶段,分别是如何规划自己的科研时间呢,您在这方面对同学们有什么建议吗?

A5:上学期间可用于科研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工作以后写论文的时间则比较碎片化,主要利用假期的时间集中时间写。对于同学们来说,硕博期间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其实是相对比较多的,一定要规划好这些时间多写论文,最好是在修完学分之后的每学期都至少写出一篇论文,然后经过多轮修改和润色后尽快投出去。对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应兼顾,争取在毕业时有至少一篇在求职市场上有竞争力的论文。

Q6:您是怎么看待科研和学习、生活的平衡的呢?对本科生、研究生有什么建议吗?在您遇到研究过程中如果说遇到困难了,一般会怎么去解决或者解压?

A6:本科生主要还是以学习为主,不过也要多去体验和尝试学校里面组织的一些活动。可以跟着学术导师做一些课题,为将来攻读研究生或者找工作积累一些经验。对于研究生,我觉得主要的时间应该放在科研上。做科研时难免会遇到压力,可以通过运动或者去找朋友聊天等方式进行解压。在写论文的时候,除了导师之外,可以找研究方向比较相近的同学一起讨论、合作。一个人思考问题有时候会感到很枯燥,但在和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迸发一些灵感,同时也能达到释放压力的效果。

图文:徐政 廖逸涵 吴蓓蓉 张思源

编辑:朱怡君

责任编辑:宋枫、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