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太阳集团tyc151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8月,太阳集团tyc151和新闻学院组建访谈团,赴贵州省开展“832 工程” 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经验。
8月4日,“832工程”贵州线携手向黔队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开启为期5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个原国家级贫困县(荔波县、独山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研任务。
调研团的第一站,是被誉为“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的荔波。荔波县地处贵州最南端,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南丹县毗邻,是大西南面向大华南、大岭南的交通咽喉,也是贵州南下出海最近的通道。全县总面积2415.47平方公里,辖1街道5镇2民族乡,总人口18.60万人,有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
荔波县属原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荔波县精准施策发力,一点一点啃下“硬骨头”。2017年减贫8016人,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4%,“两率一度”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共减贫14602户57139人,贫困发生率从37.76%降至1.53%。2020年3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摄于荔波县兴旺社区石榴籽广场
“一纸公约”促和谐,“一种文化”启民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荔波县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93.36%,民族问题一度困扰着荔波的发展。
8月5日上午,调研团到达荔波县玉屏街道兴旺社区。兴旺社区于2018年1月成立,是由全县8个乡(镇、街道)的布依、水、苗、瑶等十余个民族脱贫群众和失地农民组成的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型社区。社区少数民族占比99%以上,是荔波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具有多民族聚集、乡村与城镇交融、生活方式多元化等特点,人员结构复杂,治理难度大。
▲调研团访问荔波县玉屏街道兴旺社区
▲兴旺社区“石榴籽家园”标语
为了聚焦社区治理,推动搬迁群众自我管理服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来,兴旺社区制定了《兴旺社区居民公约》,内容包含弘扬孝道、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邻里团结、喜事新办、垃圾分类等近20条,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社区确立了以党组织为引领的决策指导体系,居委会承担主体责任,确保实施细节,同时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形成了党组织指导、居委会执行、群众广泛参与的良性循环,既体现了群众意愿的尊重,又确保了政策导向的正确性。兴旺社区支部副书记蒙小米介绍:“社区开设了执行公约‘红黑榜’,定期公布执行居民公约情况,既能深入了解居民所思所想,又能推动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此外,兴旺社区聚焦文化服务,推动搬迁群众全面融入城市发展。第一,畅通群众融入渠道。社区精心规划并落成了一系列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空间,包括民族歌舞殿堂、文化展示舞台、家园广场、乡愁记忆馆、陀螺技艺传承场及石榴文化园等,这些场所不仅为居民构建了交流互动的桥梁,还促进了各民族居民在共同生活中享受娱乐、共叙乡情、分享喜悦,从而深化了民族间的情感纽带,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强化了社区整体的集体认同与归属感。第二,搭建文化活动平台。通过实施感恩教育项目,展示新旧住房变迁的摄影展,以及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及“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特色节日期间,精心策划拔河比赛、粽子制作、谜语竞猜、“民族歌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以文化为桥梁,促进了搬迁后各民族间的深度交流与理解,进一步和谐了邻里关系,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第三,推动民族融合发展。社区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研学基地、民族工艺传习坊、民族特色商品一条街,引导各族群众用传统节庆活动、民族体育技艺、民族舞蹈节目展示各自文化魅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促进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性保护与传承,还加速了社区内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为社区的多元共生与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兴旺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大代表联络站、社区民族歌舞堂、民族食堂、民族团结“三交”广场等阵地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先后被评为黔南州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黔南州文明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社区以居民公约推动社区治理被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带领搬迁群众顺利实现脱贫的案例被纳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减贫学》面向全球发布;2023年,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多民族互嵌式发展”模式获国家民委关注和肯定。
▲调研团在兴旺社区陀螺技艺传承场合影
围绕群众提增收,狠抓“两业”促脱贫
瑶山和麻山、月亮山一起被称为贵州“三山”地区,曾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是省、州、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就位于黔桂交界的瑶山深处,通过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群众变演员、产品变商品,走出了一条蕴含深厚民族底蕴的文化旅游扶贫新路径,实现了深山里的“蜕变”,成为荔波脱贫攻坚的一张靓丽名片。
8月5日下午,调研团到达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瑶族村。瑶族村村民用瑶族酿酒和瑶族猴鼓舞热情欢迎调研团的到来。瑶族村依托瑶山古寨等传统村落,以民族文化为重点,将传统村落改造升级成旅游景区,为荔波县深化旅游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瑶族村积极动员猴鼓舞、陀螺竞技、粘膏染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投身旅游服务领域,不仅加强了猴鼓舞、陀螺运动、瑶绣艺术、粘膏染色技艺及瑶陶制作等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展示,还创立了扶贫工坊、陀螺运动协会、民族服饰协会等组织,有效促进了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对接。在这一过程中,村民们的传统技艺被赋予了新的经济价值,转化为市场认可的技能,非遗项目的展示深受游客喜爱,尤其是猴鼓舞已成为瑶山古寨景区的标志性表演,而花样繁多的陀螺体验则成为游客争相尝试的热门项目。瑶山瑶族乡乡长王陆保提到,目前通过“协会+群众”模式,瑶族村已经建成瑶绣、陀螺、陶艺等扶贫车间24间,直接解决群众就业130人,带动周边275户360余名群众从事瑶绣、纺纱、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等旅游产业。
▲调研团访问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瑶族村
依托瑶山独特的瑶族文化和旅游景区开发,瑶族乡打造了全国首个瑶族文化写生基地,吸引全国各地的绘画爱好者来此采风写生。瑶山的自然景致化身为无与伦比的画布,而村中的居民则化身为生动鲜活的创作原型,实现了从风景到画景,从群众到模特的华丽蜕变。2018年以来,瑶族写生部落共与68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75批次师生11000余人到拉片写生,直接解决群众就近稳定就业18人,聘用瑶族群众担任模特300余人次,人均增收3000余元。通过“协会+景区+群众”模式,瑶族乡组建了包含80余名成员的三支瑶族表演队伍,他们在瑶山古寨、小七孔风景区及梦柳布依风情小镇等多个热门景点轮番献艺,展现了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安排了32名当地群众在瑶山古寨景区内从事农家乐相关服务,进一步丰富了景区业态,提升了游客体验。
近年来,瑶山瑶族乡以旅游产业为主导,通过“旅游+文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摆脱绝对贫困束缚的瑶山人民,正满怀信心地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致力于构建一个经济繁荣、生态和谐的全新瑶山,让百姓生活更加富足,自然环境更加美丽。
▲瑶族村蜡染、粘膏染色技艺
▲瑶族村竹编坊展品
文旅融合改变传统模式,艺术赋能实现乡村蝶变
8月5号下午,调研团到达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美育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古朴沉静的文创房和漫山遍野的绿意。很难想象,洪江村曾是国家深度贫困村,全村有10个村民组,396户1492人,建档立卡171户617人,村里没有任何产业,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了走不出大山的老人和孩子,是典型的“空心村”。而今,洪江村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声名远扬的艺术村。
这一显著的蜕变,归功于洪江村对传统乡村发展路径的革新,即将艺术元素深度融入乡村规划与建设之中,驱动农业、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以艺术为灵魂、生态为基底、教育为根基、旅游为载体的综合发展模式,促使古老的民族村落焕发新生,转型为吸引四方游客的魅力景点,通过艺术赋能乡村与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自2016年起,洪江村积极探索并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核心聚焦于清理与激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房屋及设施,以高效利用促进乡村发展。依据《洪江村村庄规划(2020-2035年)》的蓝图,洪江村明确划定村庄建设界限,优化居民点的布局与规模,同时确立村庄整体景观风貌的管控标准,相继打造出“风和日丽”“杉乡部落”等共计12处富有艺术气息的发展空间,为乡村增添无限活力。
▲调研团访问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美育基地
▲洪江村美育基地
为了借助外力夯实基础,洪江村吸引了105名艺术人才,通过有偿使用老房及土地的方式到洪江旅居创作。这一过程中,艺术家们担任起设计师的角色,携手村民共同修复与认养的老宅,并改造成集艺术工作坊与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同时,深入挖掘村寨历史,提炼村庄故事,保护并传承村落文化,构建了一个充满主人翁意识与乡村建设情怀的社区结构,有效激发了本土居民与外界人士共同保护家园、传承文化的热情与行动力。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土语南屋”“雁西书院”“拉岜山居”等23个艺术文创工作室,共激活老旧房屋114栋,完成改造68栋。昔日的废旧房屋华丽转身成为文创空间,闲置土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点,部分贫困户更是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示范典型。这一系列变革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洪江村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洪江村主任莫孟端在访谈中提到,艺术赋予了洪江村新生,也为洪江村发展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除了深耕艺术产业外,洪江村积极拓展农耕体验、户外露营、乡村民宿等多元化新业态,旨在构建更为丰富的乡村旅游生态。洪江村采用“村企协作+校农联动+农户融入”的创新模式,聚焦于“两黄一青”(稻谷、油菜、蔬菜)的传统农业优势,于700亩坝区精心培育油菜花、香水莲、向日葵等兼具经济收益与观赏魅力的生态景观作物。此外,洪江村还开辟了400亩柿子林,促进了采摘体验、户外艺术创作、摄影采风及研学旅行的融合发展。近年来,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回流务工就业300余人次,带动增收500余万元。
旅居在洪江村的艺术家李向明说:“艺术不能拯救废墟,但可以启动生命。”这番话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洪江村今日之面貌——一个在艺术引领下焕发新生的乡村典范。2020年,洪江村荣获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并成功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乡村振兴旅游实践案例集》,进一步彰显了洪江村在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领域的杰出贡献与示范效应。
▲调研团在洪江村美育基地前合影
行程预告
接下来,携手向黔队将前往独山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走进鄢家山社区、轴承产业园、百泉湖村“州级特色田园乡村 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等地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独山县脱贫攻坚的亲历者,敬请期待。
携手向黔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荔波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荔波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花絮
▲新闻学院栾轶玫老师访谈荔波县县委副书记、县委政法委书记曾松林
▲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生何奕霏访谈荔波县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常昌友
▲太阳集团tyc151本科生刘秋婷访谈荔波县兴旺社区脱贫户韦兴留
▲新闻学院本科生覃荭访谈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乡长王陆保
▲新闻学院本科生马婉骁访谈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主任莫孟端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青年经济学家论坛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端研讨会(第19期)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赴安哥拉举办第六届中国可持续发展年会,开展学术交流、联学共建及考察调研任务
2024/11/18
-
党委第四巡视组巡视太阳集团tyc151党委进驻动员会召开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