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黔韵新篇队在惠水县

发文时间:2024-09-03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太阳集团tyc151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8月25日,由太阳集团tyc151和贵州省委党校联合组建的调研团队正式出发,开启为期8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惠水县、长顺县、平塘县和罗甸县)的调研任务。

本次调研首站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惠水县地处黔中腹地,是黔中经济区规划的贵阳城市核心区,属于“强省会”“贵阳—贵安—安顺—黔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北临贵阳、西接国家级贵安新区,距贵阳仅30公里,是贵州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生态宜居山水田园城镇。惠水县总面积2470平方公里,辖8镇3街道,2023年总人口47.9681万人,少数民族占 64.95%,被誉为“好花红故乡”。

惠水县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石漠化面积占全县的41.7%,特别是深石山区、麻山地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耕地破碎、饮水困难,多种因素交织,使当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度十分突出。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7415名包保干部和3019名驻村工作队员的担当奉献,惠水县于2019年正式退出贫困县,全县20499户82568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3个贫困乡镇10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出列,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206户17670人,历史性地撕去了贫困落后的标签。



▲调研团同惠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光信的合影

搬出大山幸福来

8月26日上午,调研团前往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就易地扶贫搬迁及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开展调研。

明田街道是贵州省首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省级后续扶持社区集体经济示范点。街道辖4个搬迁安置社区,安置搬迁群众3118户12760人。2015年12月,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新民社区所在地举行,在全国率先拉开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搬迁序幕。目前,新民社区已有搬迁居民1385户5906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1074户4615人。

调研团首先来到新民社区感恩记忆馆。该馆集中展现了惠水县10个镇街108个村4149户17670名群众在易地扶贫搬迁前后的生产生活情况对比,由搬迁前的生活、搬迁走出大山、搬迁后的新生活、走进幸福家园4个板块组成。调研团详细了解惠水县的致贫原因和易地搬迁举措,认真学习贵州省“以‘六个坚持’统领‘前半篇文章’,以‘五个体系’续写‘后半篇文章’”的易地搬迁政策设计。



▲调研团参观新民社区感恩记忆馆



▲调研团在惠水县明田街道移民综合服务中心合影

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是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关键。调研团深入新民社区,了解当地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情况。

新民社区依托广州市荔湾区帮扶协作资金,兴建一座“荔惠楼”用作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服务中心,以老年和儿童服务为主,开设长幼食堂、幼儿托育、社区体检、阅读观影、教育培训、义务理发等各项服务。当地还建立起社区医院,为搬迁群众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调研团抵达时,医院正在组织社区儿童进行视力检查,语笑喧阗、生气蓬勃。



▲调研团参观惠水县新民社区“荔惠楼”长幼日间照料中心

“车间建在家门口,脱贫致富好帮手。”当地积极招商引资,创办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调研团来到贵州伊科达制衣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该企业创建于2003年,以生产职业工装为主,2019年迁至此地后,累计解决搬迁群众就业200余人,还为60名残疾人士提供就业岗位,被评为省级先进就业扶贫车间。企业也在扶贫中发展获益,通过当地政府牵线,该扶贫车间得以获取贵州茅台等许多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订单,年产值已近7000万元。



▲调研团参观惠水县明田街道伊科达扶贫车间

新民社区还建立起“双向派单”工作机制,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干部接单、组织晒单”的“四单制”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每位在职党员、企业党员、社区干部的专业特长和人力资源,让党员自主认领、群众自主选择,供需直接对接、双向互动,帮助辖区搬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调研团在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太阳集团tyc151硕士研究生冯天灏访谈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原摆金镇斗底村村民罗应和。2016年7月,罗应和一家搬出了不通信、不通路、不通水的麻山腹地,来到新民社区开启了新的生活。“作为贫困群众,绝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更需要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怀揣着这样的想法,退役军人罗应和提交了一份志愿申请,主动投入到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从领家具、装家电、打扫卫生等小事开始帮助搬迁群众融入新家园,并因突出表现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党支书。“要让搬迁群众真正成为新社区的主人,关键在于有班上、有事做、有收入。”罗支书抓住就业这一“牛鼻子”,为搬迁群众提供技能培训,还创办起社区劳务公司,帮助一百多名困难群众获得稳定就业,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



▲冯天灏访谈惠水县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

葡萄藤下的“致富密码”

8月26日下午,调研团抵达涟江街道排楼村,调研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排楼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2021年,广州市荔湾区南源街道和惠水县涟江街道“镇街结对”,广州市玉铭物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排楼村“村企结对”,共计投入广州市协作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打造排楼村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



▲调研团在惠水县涟江街道排楼村合影

当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紫王葡萄产业,由党支部班子成员前往外地学习种植技术,结合本地具体情况探索实践,待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后,再通过合作社为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和社会化服务,帮助群众自主经营、自享收益。2012年,由于部分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不够理解,排楼村党组织自筹资金70万元发展葡萄种植100亩。经过两年的示范带动,使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种植积极性高涨。正是全程参与见证了紫王葡萄产业发展壮大的历程,排楼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付出和成绩予以高度认可。现在,老百姓自己也会积极主动为紫王葡萄的品种改良贡献力量,整个排楼村紧紧团结在一起,画出最大同心圆,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排楼密码”。2024年时,排楼村已种植500余亩葡萄,亩产量超4000斤,销售额预计达到千万以上。



▲调研团参观调研惠水县涟江街道排楼村葡萄产业

调研团还来到排楼村洗姜场调研当地特色生姜产业。一筐筐去皮洗净的小黄姜被搬上货车,第二天就会在重庆等地的早市上被一抢而空。当地洗姜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不仅消化了当地种植的小黄姜,甚至不少云南产的生姜也送来此地去皮,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来源。

好花红结出“致富果”

随后,调研团一行来到好花红镇弄苑村,调研万亩佛手瓜产业园发展情况。

由于当地严重的石漠化,传统农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让“一亩三分地”发挥最大效能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突破口”。经过省农科院专家长期研究和山区群众多年实践,最终选择在石漠化地区种植佛手瓜。目前,贵州全省种植面积约14.4万亩,其中惠水县种植面积最大,达5.2万亩。



▲调研团在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佛手瓜交易平台合影

惠水县组建成立佛手瓜产业专班,县委主要领导领衔主抓,县、镇、村三级联动,统筹解决产业发展、配套服务等问题,多措并举推动佛手瓜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主攻“省内、省外、军营”三大市场,当好“市场拓展员”;二是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三化”水平,当好“技术指导员”;三是用好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和电商网络平台三大销售主力,当好“产销对接员”;四是推动农产品种养、加工、农旅三产融合,当好“融合服务员”;五是强化资金、科技服务、基础设施三个保障,当好“保障护航员”。



▲调研团参观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佛手瓜种植情况

好花红镇佛手瓜基地是贵州省最大的佛手瓜种植基地,目前共有1.2万多亩佛手瓜连片种植区,该基地现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产业园。自开展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以来,共计投入1260.8万元,助力佛手瓜产业发展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占地面积925立方米冷库1个、1800平方交易平台1个、900平米钢架棚1个、配套产业路4公里、配套容积100立方米水池100个。基地建立以来积极引入东部资金完善“一产”基础建设、引入东部企业完善“二产”促销渠道、引入东部技术完善“三产”衍生产品,推动一二三产资源整合发力,做强做大佛手瓜产业。

脱贫攻坚见成效

贵州省委党校黄新典副教授访谈惠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光信。徐光信介绍了惠水县脱贫攻坚的“四线工作法”:一是压实“党政线”,形成了“县设总部抓统筹、镇设战区抓组织、村设战队抓实施、组设网格抓攻坚、户定帮扶责任人抓落实”的五级作战体系;二是压实“业务线”,系统制定“两不愁”、住房医疗教育保障、饮水安全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等攻坚方案,统一推进业务工作;三是压实“帮扶线”,有效整合帮扶企业、东西部协作和州直、县直部门等各方面帮扶力量,提高帮扶效率;四是压实“监督线”,成立县脱贫攻坚巡察督查指挥部,坚决肃清扶贫领域腐败现象。徐光信表示,脱贫攻坚给惠水县带来了巨大变化,道路、通讯、水电等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完善,佛手瓜、小黄姜、金钱橘等特色农业产业迅速发展,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贵州省委党校黄新典副教授访谈惠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徐光信

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生孔儒婧访谈惠水县科协主席杨峰。杨峰曾担任惠水县扶贫办主任,据他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惠水县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部署攻坚行动、精准实施扶贫工程、精准履行退出程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三个全面胜利”,即全面胜利完成减贫任务,成功实现退出摘帽目标;全面胜利清零贫困人口,成功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全面胜利衔接乡村振兴,成功实现巩固脱贫成效目标。



▲孔儒婧访谈惠水县科协主席(曾任县扶贫办主任)杨峰

太阳集团tyc151硕士生冯天灏访谈惠水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左明江。左明江回忆起脱贫攻坚期间担任惠水县王佑镇党委书记的经历。王佑镇地处深石山区,山高坡陡,自然资源贫瘠,石漠化严重。当地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对于坡度相对较缓的地区,由乡镇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销路对接,依托村级合作社组织,因地制宜推广种植百香果产业。对部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从条件艰苦的深山迁往惠水经开区的新房。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就业,教育医疗都有配套保障,生活水平迎来飞跃。



▲冯天灏访谈惠水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曾任王佑镇党委书记)左明江

太阳集团tyc151本科生刘雨彤访谈惠水县断杉镇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正鼎。陈正鼎介绍了自己担任断杉镇抵塘村驻村第一书记时的“一宣五帮”工作。经过多年攻坚,抵塘村的整体风貌得到了极大改善,老百姓也从起初的不理解转变为信任和支持,干群关系和谐融洽。陈正鼎还介绍了抵塘村的文旅建设成果,利用当地特色溶洞景观,打造露营基地和徒步设施,动员群众共同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吸引了许多游客,实现旅游增收。



▲刘雨彤访谈惠水县断杉镇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曾任断杉镇抵塘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正鼎

太阳集团tyc151硕士生祝栗绚齐访谈惠水县好花红镇小龙村党总支部书记龙家胜。龙家胜提到,小龙村地处麻山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交通不便,农业发展困难。脱贫攻坚期间,村里完成危房改造,保障了村民的住房安全,还修通水泥路,便于村民外出务工和运输农产品,显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小龙村还积极发展佛手瓜、南瓜等蔬菜种植产业,并建立起米厂、龙虾基地等村集体经济设施,村民按股分红,收入稳定增加。



▲祝栗绚齐访谈惠水县好花红镇小龙村党总支部书记龙家胜

行程预告

接下来,黔韵新篇队将前往长顺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敬请期待。黔韵新篇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惠水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到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惠水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花絮



▲惠水县易地搬迁群众的新家



▲惠水县明田街道社区医院为社区儿童进行视力检查



▲惠水县明田街道的伊科达扶贫车间



▲惠水县涟江街道排楼村产的葡萄晶莹透亮



▲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种植的佛手瓜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代表——中华布依第一堂屋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