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832工程”专题丨广西线-崇韵桂行队在大新县

发文时间:2024-09-26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太阳集团tyc151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2024年8月,太阳集团tyc151组建访谈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广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广西案例、广西经验。

8月30日,“832工程”崇韵桂行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第三站是大新县。大新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下辖14个乡(镇),总人口38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98%。这里具有“中国锰都”之称,锰矿储量占广西一半,居全国首位。大新县区位优势明显,与越南相连,德天跨国瀑布风景秀丽,衍生旅游业成为重要经济支柱。大新县曾获得“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近年来走出了一条“绿色经济·生态家园”的科学发展之路。

由于地处边境、交通不便、产业附加值偏低,大新县曾经确定贫困村48个,贫困户1.68万户、6.49万人。在“四级一体”网格化管理体系等创新性帮扶措施落实后,脱贫攻坚步伐稳步前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产业逐渐兴旺,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大新县于2018年成功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调研团在明仕农旅融合示范区合影留念

美景催生服务业,旅游带动乡村兴

9月3日上午,调研团前往明仕农旅融合示范区,于淡淡的稻花香中撷取服务业发展之秘诀。

在山清水秀间,在中越边境旁,大新县的旅游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大新县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引入企业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推动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龙头景区”带动、“品牌企业”带动、“乡村民宿”带动、“本地特产”带动,大新县探索出业态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全产业链条,造就服务业亮眼的县域经济。龙头景区,如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成功试运营,成为全国第 1 个跨境旅游合作区,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壮大了需求端;“农户入股+公司运作”的发展既结合农户自身的优势资源,又引入先进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合理分工提高效率;而特意打造的本地特产增强产品差异性,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种种措施层层结合,一方面做大服务业发展的“蛋糕”,另一方面使得群众融入区域发展、进一步分好了“蛋糕”。在明仕那里田园社区,明仕村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景区公司,每年获得12万元分红,使得村民集体受益。



▲调研团参访明仕农旅融合示范区


明仕农旅融合示范区作为大新县旅游扶贫的招牌之一,是广西第 2 家、崇左第 1 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展示以美景为载体的经济动力源。度假区附近酒店风格独特、服务质量高,吸引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高档消费业态已经形成,中低端客户同样被收入囊中。乡村民宿遍地开花,充分竞争,为游客提供多样化选择。酒店民宿企业,利用明仕村闲置土地及旧房屋进行改造装修,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群众入股、参与建设、享受分红,实打实促进共同富裕。调研团与一家脱贫户进行访谈,了解到他们正在经营一栋民宿——曾经危房改造后的新住所,成为在家赚钱的有效手段。2024年,明仕村农家乐和民宿发展近90家,提供450多个就业岗位,当地由传统单一农业经济转变为农旅融合的多元经济。



▲明仕农旅融合示范区附近民宿

集体经济活资产,合作共赢焕新颜

9月3日上午,实地调研参访大新县明仕珍珠鸭养殖基地。



▲调研团前往山中的珍珠鸭养殖基地

珍珠鸭养殖基地是村集体经济的结晶之一。珍珠鸭是大新县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具有“嘴短头短身子短腿短”的特点,憨态可掬,十分可爱。基地坐落于幽静的山间,绿水潺潺,清风袅袅,其中共养殖有3000只左右珍珠鸭,规模较大,源源不断地输出优质食材。据介绍,珍珠鸭身材小巧,但是收益和利润很高。一只珍珠鸭一般只能长到2.5至3斤左右。该基地常常以一公一母成对出售,目前市场售价298一对,凭借优良的质量和鲜嫩的口感赢得消费者喜爱。饲养人员将种鸭与肉鸭分开养殖,既保证了品质的规范,又可以不断扩大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



▲养殖基地中的珍珠鸭

珍珠鸭养殖基地是村集体经济的成果之一。如此庞大的规模,如此丰厚的利润,离不开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大新县始终坚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丰硕成果。通过股权转化、村企联营、合作服务、物业经济、配套产业等“五种模式”,大新县持续促进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从景区民宿到机械租赁,从母牛繁育到蔗区养护,这些措施激活资产,带来长效的流动收益。截至2020年10月31日,大新县146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990多万元。而大新县集体经济发展迅速,2023年,该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完成2482.07万元,同比增长36.97%。合作共赢的智慧不仅夯实了基层党建基础,还促进了经济薄弱村和弱势群体的增收致富。

绿色一产稳基础,多元产业拓新路

9月3日上午,调研团深入田间地头,考察调研绿油油的甘蔗产业。



▲大新县田野中的甘蔗


锰产品和甘蔗产业曾经被称为大新县的“一黑一白”产业,支撑着经济增长。但是,随着产业升级,大家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势必要淘汰旧产能、探索新路子。地方干部们结合大新县自然资源禀赋,分析村民们的农业传统,定制了“强蔗、兴牧、优果”的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思路,注重资源整合、政策扶持、企业引领,大力发展青梅和甘蔗产业。甘蔗产业年收入比较稳定,同时秸秆可以回收利用、当作饲料喂养牲畜,是理想的经济作物。而青梅适合在大新县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中种植,同时能够延长产业链,加工成果酒、蜂蜜等不同的系列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一产业具体作物的选择与发展,背后是分散风险的经济学原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践行。




▲本科生王思奕访谈崇左市医保局副局长潘孟

大新县产业发展的背后,是干群一体的无私奉献,是干部们的有勇有谋。我们同崇左市医保局副局长(时任大新县扶贫办主任)潘孟交流,了解到潘孟曾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脱贫攻坚的故事从他嘴里传出,落在历史的扉页上。访谈团和现任雷平镇党委书记韦成刚访谈,他将自己的工作理念总结成朗朗上口的短语和句子介绍给访谈团成员。这些句子帮助他鼓励下属,与群众打成一片。面对挑战时,他说:“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落实找办法”;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时,他说:“没有一个懒人”;开展工作时,他说:“苦干、巧干、实干”。正是这些基层干部们持续奉献,才能深入了解不同村、不同产品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生产,根据朴素的原理打牢基础,拓宽勤劳致富的新路。

行程预告

接下来,崇韵桂行队将前往天等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走进天等县龙岩社区帮扶车间一条街、天等县立屯事迹纪念馆、道念村万屯集中养殖小区等地调研,并深入访谈天等县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崇韵桂行队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大新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大新县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访谈团于大新县人民政府开展座谈会



▲卢昂荻老师访谈大新县县政协副主席黄华兴



▲本科生金小旋访谈大新县雷平镇党委书记(原堪圩乡乡长、全茗镇镇长)韦成刚



▲本科生尹歆雅访谈县城乡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原派驻橄圩乡武姜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雷洪向



▲本科生王思奕访谈大新县堪圩乡明仕村弄斗屯脱贫户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