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832工程”专题|陕西线-寻源陕公队在延川县

发文时间:2024-08-01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太阳集团tyc151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7月13日,由太阳集团tyc151、盘古智库长安研究院和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组建的调研团队从陕西省延安市出发,开启为期7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延安市3个原国家级贫困区县(延川县、延长县、宜川县)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第一站是延安市延川县。延川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位于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高原东部,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石楼县相望,北与榆林市清涧县接壤,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全县7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土地面积1985平方公里。

延川县地形地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盐、砂等。延川县不仅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更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中国红枣之乡”“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

延川县是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重点扶持县、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延川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37户24499人,贫困发生率19.7%,63个贫困村。2019年5月全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摄于延川县黄河乾坤湾

追寻知青记忆,传承延安精神

7月15日上午8点50分,访谈团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参观学习,观摩梁家河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访谈团先后参观了村史馆、知青旧址、沼气池等地点,重温红色记忆,感受知青岁月。

访谈团参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村史馆


近年来,梁家河村通过大力发展高标准苹果示范园、打好乡村旅游牌、推进淤地坝旱作农业示范种植、办起新“四社”,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和“旅游饭”。访谈团了解到,村里大力推广果园新栽培模式和旱作节水示范技术,果园里滴灌系统、灭虫灯、防雹网、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等现代化设施设备成为“标配”。

访谈团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合影

产业,铺就振兴“新丝路”

7月15日下午15点40分,访谈团到达延川县关庄镇杨家坪村,观摩杨家坪村养蚕产业。杨家坪村的蚕桑产业发展于2019年,村两委在多次考察实践并与农户讨论研究后,瞅准了养蚕这个古老的产业。以“党支部牵头,农户参与”的模式,不仅成立了蚕桑养殖合作社,还修建标准化养蚕室,统一进行集约化代管、科学化养殖等技术指导,不断扩大桑园种植面积,提高种桑养蚕水平,提高蚕茧质量,降低养殖风险。

访谈团观摩延川县关庄镇杨家坪村养蚕产业


随着桑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投入少、苦力轻、见效快、效益高的巨大优势也在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了弱产业村增收致富的一剂良药。首先,养蚕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较少,不占用农时。养蚕前期只需要给蚕提供桑叶,不影响同时发展种植养殖,拓宽了农户的收入来源,降低了收入的不确定性。其次,蚕桑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收益大。接受技术培训后,农户可以以较低成本尝试养蚕,一个月内就能看到成效,可以增强农户发展产业的信心。再次,蚕桑产业可以产出多个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形成范围经济,为老年人增收提供更多可能。蚕茧不仅可以制作蚕丝被、丝绸,还是重要的药材。高质量的蚕沙可以做枕头,低质量的蚕沙可以在高温腐蚀后做有机肥料,实现循环经济。作为蚕的中间产品,桑叶也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最后,桑蚕业因地制宜将弱劳动力转化为强劳动力,提升劳动参与率,增加家庭生产供给,为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蚕茧干燥

“桑蚕养殖技术难度低,周期短,见效快,桑叶丰产期亩均收益高,蚕从籽到茧只需要28天左右,而且劳动强度低,村里很多60岁以上的弱劳力完全可以胜任。”延川县关庄镇副镇长惠瑞介绍。

访谈团在延川县关庄镇杨家坪村养蚕基地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既是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作为蚕桑养殖的先锋队,杨家坪村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积极组织村民“走出去”“引进来”,学习浙江、江苏先进养蚕经验,如今,杨家坪村已被国家桑蚕产业技术体系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确定为试验示范基地,被江苏科技大学确立为传统桑蚕艺术实践基地。村里桑树种植、桑蚕养殖、蚕丝织被、桑叶制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乡村要振兴,文化需赋能

7月16日上午9点40分,访谈团前往延川县杨家坮镇新舍科村,观摩新舍科村村史馆、乡愁馆,通过村庄记忆寻找文化之根、追溯乡愁之源。新舍科村位于杨家垥镇东北5公里处,人口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在村常住人口75户162人,群众长效增收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村民平均收入勉强与全县农村人口收入持平。2018年以来,新舍科村大力挖掘潜在红色精神基因、人文历史、农耕文化,弘扬乡村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挖掘村内遗留的人文历史建成了“一村忆馆”;留住大众乡愁记忆,收集农耕用具2000余件建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愁馆”。

访谈团参观延川县杨家坮镇新舍科村“一村忆馆”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口袋鼓了,村庄美了,还得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让村内和谐干事的氛围传承下去,也体现了我们乡村振兴工作的用心、用情……”提起村里的文化建设,新舍科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访谈团在新舍科村“一村忆馆”前合影

在杨家垥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结合全镇“果业强镇、特色做亮、优势互补、三产融合”的“十四五”发展战略,新舍科村按照“三区一带”(北部“三产服务区”、中部“村企共建区”、东部“面苹果区”和南部“特色产业带”)的布局,通过分类分批精准施策,确保实现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的发展目标。同时,不断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统筹培育“资产入股”“资源开发”“合作共赢”“返租转包”四种模式,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到2025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2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万元。

围绕旅游布局落子,多元推动乡村振兴

7月16日上午11点20分,访谈团到达延川县乾坤湾镇碾畔村观摩碾畔村“千万工程”示范村。碾畔村东临秦晋黄河峡谷,由于院落门外都安了一盘大碾,故而得名碾盘村,后来由于谐音和居住在黄河畔的缘故,人们逐渐将“碾盘”写成为“碾畔”。

访谈团观摩延川县乾坤湾镇碾畔村

延川县农业农村局“千万工程”工作副主任党告诉访谈团,近年来碾畔村开展了“三变改革”活动,即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党员率先与合作社签订流转合同,帮带群众精细化管理红枣,打造党员示范采摘园2个,发展红枣酿酒厂1个、枣芽茶加工厂2个;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将农户闲置窑洞、平房流转给旅游公司,打造酒店、民宿等,吸纳村民到旅游公司就业,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双赢。入股资金到乾坤湾景区5D电影院和大禹能源公司,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同时,碾畔村依托乾坤湾景区旅游资源,在“旅游+传统文化”“旅游+特色农业”“旅游+传统村落”等“土特产”上持续发力,努力走出一条沿黄乡村碾畔的乡村振兴之路。

访谈团在黄河乾坤湾

行程预告

接下来,寻源陕公队将前往延长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就延长县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等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延长县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延川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延川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张钟文访谈延川县政府副县长马骥涛

▲张钟文访谈延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海峰

▲博士生王莹莹访谈延川县关庄镇副镇长惠瑞

▲博士生胡俊彦访谈延川县关庄镇杨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惠

▲本科生朱天哲访谈关庄镇杨家坪村蚕农惠海强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