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太阳集团tyc151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7月3日,由太阳集团tyc151和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组建的调研团队从拉萨市出发,开启为期15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拉萨市8个原国家级贫困区县(堆龙德庆区、尼木县、城关区、曲水县、林周县、墨竹工卡县、当雄县、达孜区)的调研任务。
7月16日,访谈团的最后一站来到了素有“东大门”美誉的达孜区。达孜区,藏语意为“虎峰”,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河两岸的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北部和南部有恰拉山和郭嘎拉日山,中间为拉萨河谷。该区隶属拉萨市,距市区20公里,是拉萨东郊重要交通枢纽。全区面积1373平方公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铬、铜、金等。
自2015年底启动精准扶贫以来,达孜区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致力于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2015年底,达孜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068户394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4.5%。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到2020年底,1069户4213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2020年,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42.94元,相比2015年底的2855元,增长了416.39%。
▲访谈团在达孜区阿古藏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门口合影
民族技艺显风采,技能培训助脱贫
7月16日上午,访谈团从达孜区人民政府出发驱车前往雪乡,实地调研边祥索妇女编制合作社和阿古藏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
达孜区雪乡边祥索编织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0月12日,由扎西岗村贫困户扎西央吉带领10名拥有羊毛编织技能的妇女组建。合作社旨在激发少数民族妇女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帮助她们摆脱贫困,实现就近就业。通过制作各类家用编织工艺品,如毛毯、卡垫和氆氇,合作社在传承和创新民族特色手印工艺的同时,为贫困妇女提供了稳定的增收途径。据雪乡乡长扎西朗杰介绍,边祥索编织合作社高度重视技能培训,致力于不断提升社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定期组织大规模培训,所有44名固定社员均获得了高级证书,极大地提高了她们的就业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在扎西央吉的带领下,合作社不仅为当地妇女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条件,使她们无需离开家乡即可实现就业,显著改善了妇女们的生活水平,还激发了她们的创业热情,为全村妇女树立了榜样,推动了扎西岗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小而精”的合作模式不仅助力当地实现脱贫攻坚,也为其他地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路径。
▲合作社中正在编织的妇女
▲访谈团在边祥索妇女编制合作社门口合影
阿古传统藏戏服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以传承和弘扬传统藏戏服饰工艺为己任,致力于展示西藏各族人民精神风貌和传统文化、推广非遗文创产品、打造西藏特色文化名片。合作社经营范围广泛,包括藏式服饰、道具、帐篷、旅游纪念品等,通过结合传统工艺与市场需求,拓宽了销售渠道,产品热销于西藏大型戏剧演出场所、文化集团及旅游市场。合作社不仅在传承和创新西藏民族传统文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在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推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3年,合作社为15户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成员月均收入3000至4000元,年人均分红3500元,户均年增收3万元,显著超出当地农牧民收入水平。此外,合作社还通过持续的技能培训和实地辅导提高合作社成员的专业水平,使其具备一技之长,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这种综合性的支持措施不仅显著改善了群众的经济状况,也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访谈团在阿古藏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调研
▲合作社员工制作藏戏服饰
美丽乡村展新貌,群众生活焕新生
随后,访谈团前往雪乡雪普村,实地调研了达孜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项目推进状况。原乡村振兴局局长、四级调研员索朗加措向访谈团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开展情况。
据介绍,这一项目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为初衷,力求通过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村貌的全面提升。自2021年以来,达孜区通过申请并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在雪普村及其他10个村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总投资达31742.53万元。通过这些努力,辖区内的19个村庄已初步完成“多规合一”的规划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达孜区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大投入力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牧区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该项目在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开展过程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和走访农牧民群众,针对黑颈鹤保护区无法立项建房、农牧民住房条件差和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决定投入9080万元本级财政资金,实施563户农牧民住房改造提升项目。这些资金由政府补贴70%,群众自筹30%。如今,安全、舒适的住房让村民们的生活焕然一新,不仅生动诠释了群众对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更成为自治区党委主题教育“四下基层”的典型案例,为其他地区在类似项目上的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路径。
▲访谈团实地调研住房改造提升项目
▲脱贫户家中庭院
脱贫攻坚结硕果,乡村振兴绘新篇
随后,访谈团前往雪普村采访达孜区的脱贫攻坚亲历者。访谈团入户访谈脱贫户,以了解其脱贫增收情况,访谈团博士生邱宁昕访谈脱贫户次仁旺堆。次仁旺堆表示,受益于扶贫政策,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收入结构也变得更为丰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困苦逐渐成为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生邱宁昕访谈脱贫户代表次仁旺堆
访谈团硕士生任文丽访谈雪普村委会主任强巴。强巴重点介绍了雪普村集体经济和产业项目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规划。强巴强调,雪普村党委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新班子上任以来,全村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现有集体经济项目包括农机运作费、出租商品房和青饲玉米收割费用等。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41万元,形成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强巴还提到,未来将围绕牦牛项目和孔雀产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探索生态旅游,持续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任文丽访谈雪普村委会主任强巴
访谈团蔡宇涵访谈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扎西朗杰。扎西朗杰首先介绍了雪乡的基本情况。雪乡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脱贫群众205户868人,自2016年以来,通过落实就业帮扶、产业分红、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了脱贫摘帽。2023年,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万元,同比增长34.56%,充分体现了扶贫工作的显著成效。接着,扎西朗杰重点分享了雪乡在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举措。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方面,雪乡注重巩固脱贫成果,落实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政策,及时对遇突发状况的返贫风险人群进行排查和预警,并提供政策资助。此外,雪乡还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通过协助重大项目落地,推动绿化造林和人居环境改造,促进农牧民增收。扎西朗杰表示,雪乡将继续加强“三治融合”,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蔡宇涵访谈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扎西朗杰
传承匠心织富路,产业振兴惠民生
7月17日上午,访谈团驱车前往达孜区工业园区,实地调研圣信工贸有限公司和罗占民族手工艺合作社。
西藏圣信工贸有限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传承和弘扬高原传统纺织文化的初心,在立足本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牦牛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自2017年开始,公司持续为达孜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贡献力量。该公司通过“牧户+基地+企业+市场”的运营模式与农牧民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截至目前,公司已带动8000余人次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吸纳了40名农牧民长期就业,并实现季节性雇佣50人。这些措施直接惠及广大农牧民,为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访谈团在圣信工贸有限公司中调研
罗占民族手工艺合作社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罗布占堆于2012年创立,以传承并发扬白纳锻铜技艺为己任,现已成为自治区的白纳锻铜技艺传习基地。2016年,达孜区乡村振兴局投入259.17万元扶持公司发展,建设展示厅及综合业务用房,并签订了分红协议,分红直接惠及脱贫群众。合作社现有技艺师傅8人,学徒12人,通过传承带动帮扶的方式不断培养新一代匠人。该合作社不仅推动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还积极吸纳贫困农牧民和残疾人就业,目前共带动了40余名贫困农牧民和4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大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助推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罗占民族手工艺合作社负责人为访谈团献哈达
脱贫攻坚见成效,乡村振兴绘蓝图
随后,访谈团硕士生任文丽在达孜区人民政府采访原乡村振兴局局长、四级调研员索朗加措。
索朗重点介绍了当前达孜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难题及未来的工作计划。索朗坦言,当前达孜区发展难题主要集中在建设用地限制和人畜分离方面。首先,在建设用地方面,达孜区6个乡镇中有4个乡镇涉及国家级雅鲁藏布江流域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占全区可利用土地面积的70%。这一限制使得许多乡村振兴和旅游开发项目在选址和实施过程中面临困难。其次,由于无设施农用地,212户农户在实施人畜分离工作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农牧民外出务工,进一步延缓了人畜分离工作的推进。展望未来,索朗提出了达孜区未来的发展计划。一方面,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和工作,包括衔接资金项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庭院经济、人畜分离、厕所革命等,提升农牧民生活环境,促进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持续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促进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与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拓宽道路。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任文丽访谈原乡村振兴局局长索朗加措
最后,访谈团蔡宇涵访谈达孜区副区长格桑多布杰。
格桑多布杰重点介绍了达孜区在脱贫攻坚中创新的多项特色做法。首先,在精准识别和帮扶方面,达孜区全面落实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的要求,确保扶贫工作覆盖每一个贫困家庭。其次,达孜区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扶贫项目,如牦牛养殖和青稞加工等,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此外,达孜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改善了农村地区的道路、水利、医疗和教育条件,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更便利的生活环境。格桑多布杰还强调,达孜区在脱贫攻坚中注重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技能培训和就业扶持,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易地搬迁项目,不仅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还通过集中安置和产业配套,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为达孜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蔡宇涵访谈达孜区副区长格桑多布杰
访谈结束后,访谈团与格桑多布杰等人合影留念,至此结束在达孜区的调研访谈工作。
▲访谈团与受访者等人合影留念
行程总结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达孜区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达孜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青年经济学家论坛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端研讨会(第19期)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赴安哥拉举办第六届中国可持续发展年会,开展学术交流、联学共建及考察调研任务
2024/11/18
-
党委第四巡视组巡视太阳集团tyc151党委进驻动员会召开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