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832工程”专题|青海线-海东 河湟间队在平安区

发文时间:2024-08-20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太阳集团tyc151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7月,太阳集团tyc151联合青海民族大学组建访谈团,赴青海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青海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青海案例、青海经验。

7月22日,“832工程”青海线河湟间队赴青海省海东市,开启为期7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青海省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互助土族自治县、乐都区、平安区)的调研任务。

本组调研的第三站是海东市平安区。平安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中心腹地,东临海东市乐都区,西连西宁市和湟中县,南与化隆县为邻,北隔湟水与互助县相望。平安区是青海省海东市的两个市辖区之一,1979年设置平安县,以平安驿得名,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设为平安区,1979年至2013年期间是海东地区的首府,2013年海东撤地建市后为海东市临时驻地至今,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有青藏高原“硒都”之称,是青海省东部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教育中心。

2014年,平安区共有贫困户4181户14911人,贫困发生率19.1%。近年来海东市平安区厉奋发,笃行不,创新实施“合作社+”模式,发挥优势谋帮扶,大力发展电商经济,用乡村旅游撬动美丽经济,全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

精准扶贫成体系,创新举措强动力

7月25日下午,调研团队抵达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青海民族大学三亚荣老师在区农业农村与科学技术局与原扶贫局局长郭青华同志进行访谈。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平安区紧紧围绕“两年集中攻坚,三年巩固提升”的总体奋斗目标,立足实际,综合施策,仅用两年时间就迅速实现了全区脱贫摘帽。

为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平安区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六个精准”,涵盖识别、措施、项目、资金、队伍、成效六个方面:一是通过精准识别“五看法”,严格履行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两公示公告”程序,确保识别对象精准。二是坚持措施到户精准。按照“八个一批”的要求,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因户施策,精准帮扶。三是坚持项目安排精准。深入基层了解村情民意,遵循“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适需对路的原则,因乡因村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发力。四是坚持资金使用精准。坚持“财政扶贫投入只增不减”,科学统筹整合使用各类涉农资金,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落到关键处。五是坚持因村派人精准。把选派驻村干部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举措,着力在“选、派、管、用”等重点环节上下功夫,认真选派“讲政治、有担当、能干事”的机关干部助力脱贫攻坚,切实做到精锐出战,真蹲实驻。六是坚持脱贫成效精准。严把脱贫退出关口,在落实落细每道程序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反复调查走访,坚决防止贫困人口错评、漏评和脱贫人口错退、漏退问题。充分发挥大数据、建档立卡户二维码等平台作用,逐村逐户搜集、核查、补充、完善扶贫信息数据,确保数据客观真实,符合实际,确保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同时,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主题宣讲活动,拔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穷根,解决销路“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齐心协力脱贫奔小康、建设美好家园。

▲青海民族大学三亚荣老师访谈原扶贫局局长郭青华

资金保障发展产业,土地流转促进增收

随后,本科生张烁阳访谈平安区洪水泉乡乡长马海成。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洪水泉乡15个行政村中有12个贫困村,贫困户303户,贫困人口989人,贫困发生率达12.5%。洪水泉乡位于偏远山区,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产业基础较差。

脱贫攻坚期间,洪水泉乡主要通过产业帮扶助力脱贫,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帮助农民增收。在种植业方面,洪水泉乡凭借富硒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农业。在养殖业方面,一方面政府通过专项资金帮助农民扩大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五户联保”机制,农民可以获得无抵押贷款,解决了贫困户的资金短缺问题。

此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在脱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洪水泉乡发展了一条从种植饲草到牛羊养殖再到有机肥加工的全产业链,打造了富硒养殖基地,推动传统牛羊养殖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农业合作社也是洪水泉乡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洪水泉乡15个行政村共有32个农业合作社,形成了“农民—合作社—区县电商”的销售链条。当前,洪水泉乡通过土地流转,大部分土地由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经营,农民一方面可以获得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在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工作,可以获得工资性收入。

除了产业扶贫,洪水泉乡还推动就业扶贫,不仅提供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还提供烹饪、挖掘机等专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就业。

通过以上措施,洪水泉乡289户脱贫户成功脱贫。

▲本科生张烁阳访谈平安区洪水泉乡乡长马海成

因户施策利发展,多元产业助扶贫

接下来,调研团来到海东市平安区木场村,本科生黄欣欣访谈了原木场村第一书记刘春军。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木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缺劳力和缺资金。木场村因户施策,对于因病、缺劳力的贫困户,采用土地入股合作社并发放分红的方式助力脱贫;对于缺资金的贫困户,每户每口人发放产业资金5400元,鼓励贫困户根据自身意愿和能力选择产业。

根据木场村禀赋,驻村工作队带动全村26户贫困户积极探索发展道路,其中15户开展种植、养殖,2户开展交通运输业,其余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外出务工等实现致富。

木场村过去以小麦、油菜、马铃薯种植为主,尽管整体生产条件较好,但由于市场信息限制,农户自行销售的收入偏低。因此,木场村统筹资源以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机制,将农户耕地流转入股到村集体合作社并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由农科院提供高产种子与技术支持,同时与帮扶集团签订高于市场价的收购协议,成功发展订单农业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该村进一步利用富硒马铃薯深加工扶贫车间,每年吸收8-10名脱贫人口,实现扶贫增收。

▲调研团在木场村马铃薯田内合影

除种植业外,木场村成立村级运输公司,整合村民车辆并实行统一管理、调度,目前已成为该村主导产业之一。该村还为16户脱贫户提供公益岗位,包括护林员、保洁员等,达到帮助贫困人口就业的目的。

此外,木场村于2017年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此后持续推进住房条件和饮水质量提升工程,有效改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

▲本科生黄欣欣访谈原木场村第一书记刘春军

▲调研团在木场村前合影

社会保障形成兜底,三类收入共同增收

随后,青海民族大学本科生郭翔宇访谈木场村脱贫户星连海。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脱贫攻坚战刚刚打响时,星连海母亲去世,父亲生病,还有一个女儿上学,独自支撑一家三口的经济支出。因家里缺少劳动力和疾病导致家庭贫困,2015年被识别为贫困户。

2016年危房改造政策实施,按照改造前面积,星连海一家获得32400元改造补助,并免费建设水电网,极大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父亲生病时,村医会及时进行诊治,国家医疗报销70%费用,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脱贫攻坚战以来,驻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干部时常关心走访星连海一家,了解家中困难和生活情况。在其父亲去世后,书记、村干部、村合作企业三江集团领导分别慰问帮助,结对帮扶干部经济管理局局长提供10000元慰问金支持家中情况。

目前,星连海家中收入较为多元,可概括为“公益性岗位工资+入股分红+季节性务工”模式。木场村创新性地采用了“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村集体种植专业合作社。星连海参与了季节性务工,并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接受免费的技术培训,其日收入大约在100至150元之间。此外,星连海还担任了村中的公益性岗位“林长”,负责树林的防火和防护工作,年收入约为2万元。星连海家的土地一部分由自家种植,另一部分则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种植的马铃薯与三江集团签订了订单,以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0.4元进行收购。星连海还入股了养鸡场,该养鸡场定期进行年度分红。国家为每户每人提供了5400元的资金支持,到期后连本带息退还给合作社。星连海一家三口共获得的到户资金为16200元,每年可分红1296元。通过这些多元化的收入渠道,星连海家实现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前,星连海家庭收入大幅度提高,收入较2016年翻了两倍,每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

▲青海民族大学本科生郭翔宇访谈木场村脱贫户星连

▲脱贫户星连海脸上幸福的笑容

梅花鹿养殖形成新动力,全产业链实现高附加值

7月26日上午,调研团来到青海盛强农林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调研。

盛强农林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集饲草种植、梅花鹿养殖、鹿产品加工、鹿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目前公司有梅花鹿四十余头,年销售额200万以上。该公司形成了全产业链,梅花鹿产业是高净值产业,每头鹿每年饲养成本1800元,产出效益10000元以上,利润率较高。相较于猪牛羊等产业,梅花鹿产业不仅利润率更高,而且疫病风险、价格波动风险更低。此外,平安区是中国十大富硒之乡之一,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硒,平安农牧产品也富含硒,有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公司鹿产品相比于东北鹿产品有独特优势。公司是平安区唯一一家梅花鹿养殖企业,为脱贫注入了新动力。脱贫攻坚期间,公司成立了脱贫车间,并通过电商直播平台进行销售,拓宽了销路,为脱贫作出贡献。

▲青海盛强农林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鹿厂

▲调研团在青海盛强农林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调研

▲调研团在青海盛强农林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影

巧用禀赋寻产业,光伏扶贫促增收

7月26日11时,调研团队深入探访了平安区惠民扶贫服务有限公司,实地见证了光伏扶贫项目如何在这片自然条件严苛、产业发展受限的土地上绽放出希望之光。面对地理环境的重重挑战,平安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光能资源,创新性地选择了光伏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利器,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在青海省发展改革委的部署下,平安区惠民扶贫服务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携手中央扶持政策,集中力量为全区44个贫困村统一建设平安区“十三五”6.9兆瓦光伏扶贫项目。该项目自2018年9月12日破土动工,历经短短两个月的紧张建设,于同年11月顺利并网发电,标志着平安区在探索可持续脱贫路径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此光伏扶贫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为每个受益贫困村带来了每年稳定的15万元集体收益,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更为脱贫户的长远生计铺设了坚实的基石。预计未来20余年,这份绿色能源将持续为当地注入经济活力,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为确保光伏扶贫资金的高效利用与精准投放,平安区特别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收益资金的分配原则:60%用于村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为村庄的持续繁荣奠定物质基础;而剩余的40%则精心布局于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直接惠及脱贫户,助力他们实现稳定增收,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平安区惠民扶贫服务有限公司光伏电站

▲调研团在光伏电站前合影

电商开辟新销路,对接市场助脱贫

随后,调研团来到青海硒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调研。

青海硒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包含生猪养殖、食堂配送、农产品电商三大板块。得益于平安区建设青海省农产品电商重镇的战略规划,公司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物流成本较低,因此也成为本地农产品网络零售的龙头企业。产品方面,公司打造“高原娃”品牌,主营青海牦牛肉、羊肉、菜籽油、猪肉、面粉杂粮等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并且利用土壤富硒优势,提高产品辨识度和差异化;营销方面,擦亮富硒产品亮点,依托“青藏优汇”小程序,脱贫地区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进行销售,2023年农产品销售额达到2303.76万元,其中832平台销售1958.32万元,C端销售420.44万元;助农带农方面,发挥中介作用与品牌效应,对接小农户与市场需求,拓宽农户销售渠道实现增收,2023年带动农户2300户;此外,企业还通过直接捐赠、高价收购等方式,增加农户收入,例如企业2023年与农户签署马铃薯订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向一般农户收购马铃薯,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向贫困户收购马铃薯,预计户均增收八百元以上。

▲调研团在青海硒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调研

▲“高原娃”品牌直播间

富硒资源转化为经济动力,多并举实现脱贫增收目标

7月26日下午14时,调研团回到平安区农科局,访谈平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园元。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平安区在2015年识别贫困户2306户7530人,在2017年底,平安区脱贫摘帽,是海东市第一批脱贫县。

平安区是重要的农业区,半农半牧,主要发展设施农业及养殖业,目前牦牛存栏量超过3万只,羊存栏量超过5万只,拥有万头养殖场1个,千头养殖场2个。立足当地富硒资源优势,平安区发展富硒种养殖产业,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种植基地;同时引进加工、冷链等技术和电商等模式,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户收入。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政府投入“破零引导资金”,通过入股分红增加村民收入。

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平安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大幅增收。

此外,平安区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和劳务输出等措施,帮助贫困户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通过以上发展措施,平安区建档立卡户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504元增加到2020年的11762元。

▲孙爽访谈平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园元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