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832工程”专题|贵州线-勇敢黔进队在普定县

发文时间:2024-09-20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太阳集团tyc151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2024年8月,太阳集团tyc151组建访谈团,赴贵州省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贵州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经验。

8月12日,“832工程”贵州线“勇敢黔进”团队从安顺市平坝区出发,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安顺市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平坝区,西秀区,普定县)的调研任务。

调研团的第三站普定县,隶属贵州省安顺市,位于黔中腹地,东与安顺市西秀区、开发区、平坝区毗邻,南与镇宁县接壤,西与六枝特区相连,北抵毕节市织金县。普定县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是贵州西线旅游的重要风景区交汇点。

普定县辖4个街道办、6个镇、3个民族乡,行政区域面积1091平方公里。县内居住有汉、苗、布依、白、彝、仡佬等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80%左右。截至2023年,普定县城镇常住人口达15.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1.8%。

普定县地处贵州山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基础薄弱。2015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98个,贫困户31947户122478人,贫困发生率27.09%。经过脱贫攻坚,普定县于2019年4月24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947户122478名建档立卡群众全部脱贫。

普定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省文明县城、全省卫生县城等。县内有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湖等多处著名景点,布依织锦、苗族跳花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刺梨产业:小果实撬动大产业

8月16日上午,调研团抵达普定县春归保健科技有限公司,就金刺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

普定县作为贵州省的特色农业县,近年来积极推动金刺梨产业发展,以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题。金刺梨作为当地特色水果,富含黄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其营养价值极高——120ml刺梨汁的维生素C含量相当于650个苹果。长期以来,当地居民就有用金刺梨酿酒、制作果干的传统。

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普定县开始规模化种植金刺梨。然而,到2017年脱贫攻坚期间,由于过度种植导致价格下降,金刺梨一度面临滞销困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春归保健科技有限公司看准了普定县金刺梨的生产潜力和其抗衰老的独特功效,决定在安顺市普定县建厂。

春归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机制,大量收购当时滞销的金刺梨。公司运用先进的冷加工工艺,将金刺梨加工成为保健饮品等产品,主打金刺梨饮料市场。这一模式在脱贫攻坚期间取得了显著成效,覆盖1200余户农户,实际带动3150余人增收。

在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下,春归公司正致力于推动生产的严格化和规范化。公司在收购居民种植的金刺梨的同时,也在自主发展有机种植基地,旨在生产更高品质的绿色有机金刺梨饮品。



▲调研团参观春归保健科技有限公司内部




调研团在春归保健科技有限公司合影

“千亩荷塘”:水井村的美丽蝶变

随后,访谈团前往水井村千亩荷塘进行实地调研。这片美丽的荷塘不仅是水井村的生态名片,更是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脱贫攻坚期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选派的驻村干部王泽勇担任水井村第一书记。他深入调研村情,充分考虑水井村的气候特点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多次赴广东等地考察取经。最终,王泽勇决定引进兼具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马蹄莲品种,打造独具特色的“千亩荷塘”景观,开启了水井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一产”夯实基础:荷塘经济显成效

水井村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管理,使荷塘产业初具规模。去年,仅荷塘种植销售成品藕一项就实现收入6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二产”提升价值:藕粉加工创收益

在做好种植的基础上,水井村积极发展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去年,村里生产加工销售藕粉实现收入100余万元。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1000余人次的劳动力就业,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促振兴

“千亩荷塘”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成为了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在旅游旺季,水井村每月旅游收入可达500万元,极大地拉动了周边农家乐、小摊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以景促农”的模式,有效促进了乡村振兴,为水井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水井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如何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旅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创造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荷塘经济,也为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水井村千亩荷塘景色




▲调研团参观水井村千亩荷塘


焦家村: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

8月16日下午,访谈团前往化处焦家村进行乡村治理建设调研。作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焦家村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积极推进乡村治理和振兴工作,在公共卫生服务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村卫生室:夯实农村公共卫生体系

焦家村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团实地考察了村卫生室,深入了解其运作情况。村卫生室不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还承担了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村卫生室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医疗可及性:降低了村民就医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预防为主: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服务,可以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降低疾病发生率,从长期来看,能够减少医疗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

资源优化配置:村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毛细血管”,能够有效分流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需求,减轻上级医院的压力,优化整体医疗资源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焦家村的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了100%。这一高覆盖率不仅体现了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也为慢性病管理和健康干预提供了良好基础,有利于提高整体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合约食堂”:乡村治理的创新之举

焦家村的“合约食堂”是乡村治理创新的一个亮点。这一做法源于2014年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的成功经验,通过推行合约管理,有效整治了滥办酒席的现象,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合约食堂”的实施具有多重积极影响:

减少资源浪费:通过控制酒席规模和标准,有效减少了食物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环境成本:规范酒席办理减少了餐饮垃圾和环境污染,降低了社会治理的环境成本。

缓解经济压力:通过控制礼金标准,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有助于防止因人情消费而导致的返贫风险。

提高社会效益:促进了乡风文明,增强了村民的集体意识和社会凝聚力,这些无形资产对乡村振兴具有长远影响。

焦家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治理创新不仅要关注硬件设施的改善,更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村卫生室和“合约食堂”的成功实施,展现了如何将健康经济学和公共卫生理念融入乡村治理,既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又优化了资源配置,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调研团在焦家村合影




▲调研团参观焦家村卫生室


“兵支书”领军,铸造茶香飘溢的乡村振兴之路

8月16日下午,访谈团来到贵州省茗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入了解当地特色茶叶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兵支书”褚代洋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过程中的突出贡献。

“兵支书”褚代洋:茶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在靛山村的发展过程中,“兵支书”褚代洋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安顺市“兵支书”计划的一员,褚代洋凭借其军人的责任感和执行力,积极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村民共谋发展。

“兵支书”机制是一项创新性的干部选拔制度。该机制选派退役军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利用他们在部队培养的组织纪律性和执行力,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难题。这一机制不仅为农村基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退役军人提供了新的服务平台。而安顺市则是“兵支书”机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

褚代洋上任后,深入调研村情,充分认识到靛山村的生态优势和发展潜力。他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新路径,实行新举措,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治理优、乡风淳”等重点工作,按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一方案两规划”的建设内容,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

茶产业:脱贫致富的绿色引擎

在褚代洋的带领下,靛山村大力发展茶产业。目前,村里已引进4家茶企,建成2100余亩的生态茶园,年产茶叶900余亩。这不仅优化了当地产业结构,还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提高茶叶附加值,褚代洋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带领村民建成茶叶加工生产线1条。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茶叶的经济价值,还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通过茶产业发展,靛山村累计带动农户务工1.5万人次,发放务工资金300余万元。这不仅显著增加了村民收入,还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褚代洋的带领下,靛山村的发展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村里先后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文明村”“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该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的突出成就。

未来展望:打造“茶旅融合”新样板

展望未来,褚代洋和靛山村将继续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茶产业优势,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战略。通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茶叶品质,开发特色旅游项目,靛山村有望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靛山村在“兵支书”褚代洋带领下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安顺市乃至贵州省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全国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正如图片中所描绘的“山清水秀茶飘香,宛若人间仙境”,靛山村正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朝着美丽乡村的目标稳步前进。



▲“兵支书”褚代洋向调研团介绍脱贫经验




▲茗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园内标语




▲茗之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园全景

访谈掠影



▲博士生陈冠锟访谈普定县副县长刘文鹏



▲本科生赖于蓝访谈黄桶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涛



▲博士生汤佳访谈白岩镇高管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伟



▲本科生赖于蓝访谈县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副主任唐宽




▲博士生汤佳访谈玉秀街道脱贫户郭正祥

调研花絮



▲春归保健科技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金刺梨汁



▲千亩荷塘边的诗书通道



▲茗之源的线上直播背景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