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832工程”专题|云南线-文韬武略队在文山市

发文时间:2025-03-04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太阳集团tyc15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1月7日,“832工程”云南线文韬武略队赴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丘北县、文山市、马关县、麻栗坡县)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

本组调研的第二站,是“中国三七之乡”“北回归线绿洲”——文山市。文山市位于文山州西部,全市国土面积2967.17平方公里,辖7乡7镇3个街道152个村委会(社区)。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62.04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3.89亿元。文山市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彝族、瑶族、回族、白族、傣族、布依族、蒙古族、仡佬族等11个世居民族,2022年,少数民族人口30.3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48.35%。

2012年以来,文山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历史性成就。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文山累计投入扶贫资金70.12亿元,实现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407户6067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文山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帮扶资金2404万元,对1827户6792人进行动态监测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示范乡镇2个、精品示范村4个和美丽乡村17个。全市151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文山市新平街道红旗社区庄子田村

 

无工不富,重点工业主导经济发展

1月9日下午,访谈团一行来到文山市云南七丹药业公司开展实地调研。七丹药业是集三七药材种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三七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团队开展技术合作,建成了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七丹林下三七种植基地”,该基地目前亩产量已远超预设目标,种植效能取得明显成效。

该公司致力于研究开发和生产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中药饮片、保健食品、食品、日化用品等三七健康产品。取得7个保健食品批文,获19项国内发明专利、2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获两项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一项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公司在文山三七产业园区登高片区建设了由三七历史文化馆及三七智慧化工厂构成的云南七丹三七文化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及云南省科普基地。云南七丹三七文化产业园在普及三七历史文化的同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赋能三七种植、生产、流通、溯源全过程的科技提升,以“农业+工业+文旅+科普”的发展模式推动三七产业提质增效。

七丹药业拥有综合产能可达30亿元中药饮片、保健食品、食品、日化用品生产及中药材提取等多条生产线。公司建立了药品批发、互联网电商、新兴自媒体、康养旅游、社群营销等多种营销渠道,产品品类众多、受众广泛,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销售,公司的三七粉、三七胶囊、三七牙膏等9款产品出口新加坡,部分产品出口新加坡、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

在访谈中,文山市委副书记廖志鹏还向访谈团介绍,文山州主动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北铝南移”,全力加快“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建设,目前已建成绿色铝产能343万吨,占全国的近1/10。文山州先后制定多项政策文件,按照“3+N”发展思路对全州绿色铝产业进行全景式设计,实施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和文山马塘工业园区、富宁绿色铝产业示范园区“一引擎、双基地”规划布局,实现错位发展、互相支撑,形成从铝原料到绿色铝再到铝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目前,绿色铝产业和三七产业占到文山市GDP的10%,在未来,这两个产业的产值将进一步增长到GDP的25%以全面支撑当地就业、主导当地经济发展。

 



▲文韬武略队在七丹药业三七种植试验基地调研



▲陈佳莹老师访谈文山市委副书记廖志鹏

 

科技兴农,现代农业促进产业发展

1月10日中午,访谈团一行抵达文山市德厚镇开展实地调研访谈。近年来,德厚镇“乘上”沪滇协作的“东风”,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发展高原蔬菜瓜果种植,大力推动“5+5”产业发展模式,力图建设五个万亩带动产业,五个千亩产业基地。

德厚镇在亚龙新村建设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种苗繁育基地,基地于2024年7月正式投产。在基地里,各类崭新的大棚整齐排列,其中包含连栋温室玻璃大棚、连温室配套外遮阳、内保温风机湿帘大棚、简易连栋温室大棚、脱毒苗培养实验室、植物病毒检测实验室。在宽敞明亮的金线莲培育厂房内,各条流水线正有条不紊地运作,洗瓶子、装填营养液、高温杀菌……

2024年3月,德厚镇引进了一家种业科技公司对高原特色经济作物金线莲开展种植研究、新品种研发、繁育等,完善全自动清洗机、营养液装填机、高温灭菌炉等设备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将采取“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带动农户生产销售,推动文山市高效农业、优质农业、科技农业的发展。项目的投产不仅加快了文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为文山市提供了一个辐射平远镇、秉烈乡、红甸乡、马塘镇、薄竹镇、德厚镇的经济作物种苗供应中心,有效推动周边乡镇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德厚镇的蓝莓项目由3家公司合作推进,2024年投资3.2亿。其中云南鹏升硕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德厚镇湖海村种植蓝莓600亩,拟建设800个大棚、建设管理用房,配套产业道路及滴溉设施等,集蓝莓培育、种植、采摘为一体;贝多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文山芸龙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建设生态蓝莓培育基地,项目占地约270亩,采用“现代化大棚+精准滴灌+有机基质”的方式种植最新品种鲜食蓝莓,解决了传统蓝莓种植以来本地土壤的问题;云南正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云南正果果蔬冷藏分选包装厂,建成后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挥科技示范、产业带动的作用。

 



▲文韬武略队在德厚镇“千亩桃园”调研V型种植的早熟桃

 

扶贫扶志,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1月10日下午,访谈团到达文山市马塘镇热水村。在访谈过程中,哈电集团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张浩洋向访谈团讲述了一个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鲜明案例:在过去,政府全面出资为村民们修路,老百姓便认为政府出钱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长此以往,配合度越来越低,甚至会以“修路影响出行”为理由阻碍道路建设。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当地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政府和村民合资修路的政策,政策修改以后,村民虽只需少量出资,但却有了主人翁意识,把修路当成了自己分内的事,开始主动解决村民内部矛盾、主动帮工、协力建设道路。

 随后,访谈团一行又来到文山市新平街道红旗社区庄子田村。庄子田居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落,这个村落超过80%的土地被石漠化困扰。为解决荒漠化土地难以发展的问题,近年来,当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广规模化种植仙人掌,成功将这片贫瘠的土地转变为充满希望的绿色家园。如今,庄子田仙人掌种植面积近5000亩,带动周边村寨发展种植万余亩,年产值超600万元,户均收入10万元,人均收入2.3万元。

庄子田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鲁春红向访谈团介绍:“推进这个仙人掌种植产业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初村子情况特殊,土地荒漠化很严重,人均可耕土地只有几分,那不行啊,要发展啊,只有发展集体经济。可是发展经济要资金啊,没钱怎么办,村集体开会想贷款搞建设,那一说到贷款很多群众不乐意啊,没办法,村干部商量决定一个一个给村民做思想工作,给村民讲清楚发展思路,希望得到村民们的支持。还好,最后给村民都做通了工作,村民们意识到了只有大胆发展才有未来、才有希望,最终我们以村集体的名义贷款了二百多万,给村子修了八米宽、总长二十多公里的硬化道路,极大地提高了村子的发展水平。”

在石漠荒山上种出绿果,将“地理劣势”变为“产业优势”,如今庄子田村民已掌握了一套独有的仙人掌种植技术,仙人掌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据鲁书记介绍,如今的庄子田村已经做到了“3个100%”,即100%村民土地入股、100%村民做股东、100%村民回乡就业。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庄子田村坚持围绕“2+3+5”发展模式,集体经济收入的20%留作集体产业运营资金,30%以劳务费的形式分发给工作人才,50%根据土地进行分红,保证集体经济运营稳定的同时汇集每一名参与贡献者。从重度石漠化地区到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绿洲,一个个生态奇迹正在文山大地上演。

 



▲文山市新平街道红旗社区庄子田村红果参分拣车间



▲文韬武略队在庄子田村调研仙人掌种植产业

 

 

 

访谈掠影



▲博士生陈芷琪访谈文山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普光福



▲硕士生刘诗奥访谈文山市公安局长严勇(原文山市麻栗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硕士生付东敬访谈文山市他披村脱贫户陈自华



▲博士生李雪琴访谈文山市德厚镇党委书记曹尹辰



▲博士生陈芷琪访谈马塘镇热水村党总支书记纳林芳

 

 

 

调研花絮



▲德厚镇胡海村老坞海文旅融合基地



▲他披村的脱贫户家里已经用上了冰柜和四开门冰箱



▲访谈团在德厚镇洒戛竜红色文山历史展览馆前合影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