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太阳集团tyc15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1月7日,“832工程”云南线文韬武略队赴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4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丘北县、文山市、马关县、麻栗坡县)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
本组调研的第三站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世界铟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云药之乡”——马关县。马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南部。全县国土面积2665.9平方公里,辖4乡9镇1个农场社区管委会130个村(社区),有常住人口30.58万人,是一个以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边境县。马关县与越南老街、河江两省的箐门、新马街、黄树皮、猛康四县接壤,国境线长91公里,有国家级一类陆路口岸1个(都龙口岸),是连接南亚、东南亚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泛珠三角合作区域与南亚、东南亚的陆地桥梁,也是文山州建设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枢纽的重要节点。
从2014年至2020年,马关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2.1亿元,累计减贫26123户100058人,全县11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1%下降至1.08%,于2020年5月脱贫摘帽,成为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中首批脱贫出列的7个县之一。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3年获得优秀等次。马关县还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实施搬迁2359户9492人,彻底改写了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差、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长期面貌。
▲马关县都龙镇203联防所
守护国境线,美丽乡村建
1月11日上午,访谈团来到位于马关县都龙镇南部的茅坪社区。茅坪社区距离都龙口岸仅1公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地方。全社区共有9个自然村和11个村小组,每年出入境人员达20万人次。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茅坪社区通过为边民办理边境通行证,每年可收取20万元管理费,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稳定收入。
茅坪社区拥有茅坪国门、国门街等特色景点,每逢赶集日,中越边民纷纷带着特色商品前来售卖,国门街上热闹非凡。为鼓励边民参与贸易,增加收入,当地群众享受着多项优惠政策。边民互助合作社通过“边户通”APP组织边民为商家供货,获取国家减税政策带来的税差收入,极大地方便了边民参与互市贸易。此外,茅坪社区的边民每人每年可获得2500元的边民补助,同时,由于该地区位于中越边境雷区封禁区一线,边民还可额外获得500元的雷区补助。茅坪社区在乡村振兴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茅坪社区被评为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精品村。
为了提升村民的国家安全意识,茅坪社区还建设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将国家安全教育与乡村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巧妙结合。马关县茅坪国门始建于1942年,是中越边境线的重要标志。胡明昌提到,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戍边口号:“出门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放牛就是放哨。”在社区的倡导下,村民们自发参与边境巡逻,形成了“全民守边”的共识,有力地强化了边疆安全和民族团结。在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发动了一千多名群众,仅用一天时间就在国门旁边山上建起了2千米长的铁丝网。胡明昌感慨道,在处理疫情期间的非法入境问题时,他未能及时回家与病重的岳父见最后一面,他表示:“舍小家顾大家,作为党员,作为村干部,作为边境线上的群众,我一定要把国家交给我的任务做好。只要你们能安心工作,只要国家强大,我们在这里付出多少都心甘情愿。”
1月11日下午,访谈团抵达罗家坪大山主峰,在192号界碑旁聆听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三代戍边人熊光泽的讲述。在中越边境线上,界碑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庄严象征,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192号界碑作为中越边境的重要标志,始终矗立在两国边界之上,守护着中国的领土主权。然而,在2007年左右,越南方面试图再次移动界碑,这一行径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面对越南人的不当举动,我方守界人员迅速采取行动,手拉手筑起坚固的人墙,坚决阻止越南人越界半步。熊光泽等守界人与越南人对峙了三个多小时,寸步不让,在这场紧张的对峙中,外事办的同志及时赶到现场进行交涉。经过严肃的外交沟通,越南人最终撤退,192号界碑得以继续稳固地矗立在原地,守护着中国的领土完整。
▲茅坪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明昌介绍社区及边民补助的基本情况
▲三代守边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熊光泽介绍了自己的守边经历
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
马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平富在介绍当地乡村建设经验时表示,马关县通过成立共建理事会,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有效调动群众积极性,弥补了资金不足的问题。马关县还首创组建了自建委员会,大力宣传“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乡自己建”的理念,鼓励群众自主参与乡村建设。这一自建委员会的经验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政府职能也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向“让群众自己建设”。
在马关县,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村民出工是多地都在实践的一种方式。以新寨村为例,有一户村民无偿提供了土地,自建委员会组织投工投劳,建设了一个小广场,仅花费4万元就完成了原本需要17-18万元的工程预算。此外,新寨村充分利用沪滇协作资金,通过共建理事会,村民自发修建了一条透水混凝土道路。透过这条由村民自发修建的道路,可见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当群众抡起锄头参与建设,公共品便不再是冰冷的设施,而是承载着乡愁的情感容器。
1月11日下午,访谈团抵达上布高村。上布高村位于马关县夹寒箐镇,距县城27公里,镇政府5.5公里,有农户66户293人。该村成立自建小组,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走出了“群众自建美丽家园”的新路子。村民践行“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工程自己做,自己动手省钱干”,一年内全面完成“六件套”建设,即“三清五拆五堆十乱、垃圾转运、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房屋风貌改造提升、庭院经济”。其中污水治理在规划、施工、材料、人工四方面节约成本,户均节约8759元,总成本节约95.4万元。在自建过程中,村民从“将就”到“讲究”,村庄从“后进”变“标杆”,增强了群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印证着马关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原扶贫局局长)邓金波所言:“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新寨村村民自发出工修建村活动室
▲夹寒箐社区上布高村的村容村貌
特色农业助脱贫,协作攻坚奔小康
1月11日下午,访谈团抵达马关县百果园集团云南红果参产业发展公司,深入了解当地红果参产业的发展情况。红果参,这种曾隐匿于云南山林中的野果,如今已成为马关县乡村振兴的“金果”。2021年全县红果参种植面积仅约10亩,但在当地政府的宣传与推广下,如今种植规模已突破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果参种植基地。红果参亩产可达800公斤,收购价为25元/公斤,这意味着种植户每亩收入可达2万元,显著提升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益。百果园集团作为红果参产业的重要推动者,通过建立分选厂、把控上下游标准,推动红果参规模化种植。此外,红果参的销售渠道也日益多元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1月12日上午,访谈团来到大栗树乡大栗树社区新寨村。2016年,新寨村村长从湖南考察后,引进了源自瑞士的西门塔尔牛养殖技术,并回村带领村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逐步实现了人均三头以上的养殖规模。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时期,西门塔尔牛的收购价格曾达到25元/市斤,一头牛的收益可达两三万元。然而,近年来肉牛市场价格有所波动,目前价格约为10元/市斤,但即便如此,一头牛的出栏价仍能超过一万元。目前,新寨村所在的区域肉牛存栏量已达八千多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
草药种植产业也是新寨村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村民们会根据当年的中草药市值、自然条件以及中草药的生长习性来选择种植的草药种类。可选择的草药包括滇重楼、滇黄精、石菖蒲、地苦胆、百合、白术、白芨等。新寨村采取“党员带头+大户带动+群众发展”的模式,党员干部先行先试,种植成功后带动周边群众参与。有效地推广了种植,提高了中草药的种植效益。自2021年以来,新寨村种植黄精、白芨等中药材230亩,每年的产值可达1150余万元,2023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22851元。走进新寨村周边的农田,仿佛置身于中药材“百草园”,可以看到村民们正在辛勤劳作,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1月12日上午,访谈团抵达坡脚村委会田蓬村。近年来,该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以打造“五小工程”(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田园、小广场)为抓手,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庭院经济深度融合。冬日暖阳下,田蓬村依然绵延着无尽的绿意,村民们发挥创意,村民巧妙利用废弃轮胎、土罐、石磨等材料,改造成错落有致的生态花台,种满了各种花草。坡脚镇党委书记杨洪旭向我们介绍到本村的特色盆景产业,由于当地丰富的乳石资源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为盆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村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自然景观与人工艺术巧妙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盆景作品。这些盆景作品不仅在当地市场上备受欢迎,更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省内外市场,形成了“以景生财、以产促兴”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马关县百果园集团云南红果参产业发展公司
▲大栗树乡大栗树社区新寨村小组中草药种植产业情况
▲访谈团在坡脚镇人民政府了解坡脚镇盆栽产业情况
访谈掠影
▲陈佳莹老师访谈马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平富
▲博士研究生李雪琴访谈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原扶贫局局长)邓金波
▲硕士生刘诗奥访谈夹寒箐社区支部书记杨安伦
▲硕士研究生付东敬访谈幸福社区第一书记王昌甲
▲博士研究生李雪琴访谈坡脚村田蓬村脱贫户王跃海
▲博士研究生陈芷琪访谈坡脚镇书记杨洪旭
调研花絮
▲马关县茅坪社区中越超市
▲访谈团在马关县百果园集团云南红果参产业发展公司了解情况
▲罗家坪大山主峰
▲访谈团与马关县委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平富、茅坪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明昌以及边境巡逻员合影留念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第一届全国应用经济学专业技能大赛总决赛举办
2025/04/15
-
太阳集团tyc151陈占明教授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舆论场》等栏目采访
2025/04/15
-
共上一堂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2025/04/15
-
应声踏歌,舞绽青春!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