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在张家口,

我们遇到了很多路。

他们自脚下出发,

向远处延伸,

直至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中。


但,路的终点是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走进了这座塞北山城。


山陵河谷间,条条交运之路打破阻隔

田间地头上,条条地垄之路铺就丰收

工业园区里,条条联通之路向往明天

7月22日,由新闻学院、太阳集团tyc151师生组成的“832-共创家冀”调研团队抵达河北省张家口市,新闻学院樊勇老师和学生薛思远、张昕怡、熊奕辰、杨馨仪、林铭汝、刘可他、吕韦谦参与该团队调研,用属于他们的方式——

寻找张家口的路,到底通向何方?

张家口市位于北京正西,

与首都不过200公里的距离,

但却被恒山、燕山、太行山三山环绕,

成为当地人难以翻越的“贫困大山”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

一条翻山越岭、通向远方的脱贫路,

自此慢慢延展。



丰富的自然环境让多样的作物在此生长,

现代的农业转型让优质的产品从此出发。


新鲜的蔬菜被摘下时还带着泥土的余温。

两天之后,它就已经抵达全国各地的餐桌。

千百年来种植五谷的历史被凝结在真空包装中,

接着去往世界各地温暖更多人的胃。

土地,孕育着脱贫的希望;

道路,成为了致富的桥梁。

原来,路的尽头,是无穷的远方。

对外输出产品,能解脱贫之急;

吸纳外部资源,更为振兴之举。

相较于早已被贴上的

“地理枢纽”和“历史名城”标签,

今天的张家口,

更是汇聚多样文旅资源的“宝藏旅游地”。

利用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瑰宝在此熠熠生辉。

借助优质的地理位置,休闲文旅在此不断升级。

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沿着路来到张家口,

即使不这么近,但也够那么美。

原来,路的尽头,是我们的家乡。

当我们行走在这里的每条路时,

往前看到云雾深处的远方,

往回看到脚步所及的地方。

而当我们与这里的每一个故事相遇,

我们好像找到了问题的最终答案。

因患病而差点被击垮家庭的妇女落泪说:

“为了回报政府,要去帮助更多人。”

建起大棚才得以谋生的听障人士

在见到驻村第一书记时

用手语表达着自己的感激。

在阳光下自由奔跑的孩童,

在墙根边露出笑脸的老人,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脱贫攻坚,

什么是乡村振兴。

但他们能看到原本泥泞的土路

变成了平整的沥青路,

也能发现原本走不出的大山现在能够翻越。

或许从最开始,我们的答案就在路上。

丰收胡同的路标

建设新家园的标语

“我们如此热爱黄家梁”的和美乡村壁画

它们都在解答我们的问题。

物理层面的路究竟通向何方并不重要。

百姓的获得感与归属感,才是不变的目的地。

从张家口来,到张家口去,

这条脱贫攻坚路,始终通往百姓心中。

心有所依,心有所靠,心有所仰。

路的尽头即使是再远的远方,

也依然是最亲的家乡。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家在何方?家在心上。

图文|薛思远 张昕怡 熊奕辰 刘可他 杨馨仪 林铭汝 吕韦谦

指导老师|闫岩 王宝奎 樊勇 文盈盈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