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太阳集团tyc151与新闻学院联合发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
7月20日,由太阳集团tyc151和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组建的调研团队从山南市出发,开启为期12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山南市6个原国家级贫困区县(加查县、曲松县、桑日县、乃东区、扎囊县、贡嘎县)的调研任务。
7月24日,访谈团的第三站来到了山南市桑日县。桑日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位于自治区东南部,山南市北部。东邻加查县,东南接曲松县,西、南与乃东区毗邻,北靠墨竹工卡县,东北与工布江达县相连。全县总面积2630平方公里,下辖1个镇、3个乡。2018年10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桑日县退出贫困县。
桑日,藏语“铜山”之意。地质构造复杂,地形以高山谷底为主,昼夜温差大,气候较干旱。铜矿、石灰石、大理石、太阳能、水能资源丰富。农牧业是桑日县的经济基础,县境内主要种植青稞、冬小麦、油菜等作物,饲养牛、羊、马等牲畜。此外,建材、光伏发电、水力发电为桑日县的支柱产业。
▲拍摄于桑日县万亩葡萄基地
雪巴文旅齐发力,“温泉经济”助振兴
7月24日上午,访谈团在桑日县副县长罗布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增期乡雪巴村,实地调研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和沃卡温泉运行情况。
桑日县增期乡雪巴村沃德贡杰雪山脚下的草原,有一处由多个泉眼组成的星状温泉群,名曰沃卡温泉,是山南市有名的“泡汤”佳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雪巴村通过修缮泉池、建设酒店和民宿等设施,全面升级了旅游基础,成功将温泉资源转化为增收的“金泉”。2022年,该村依托温泉旅游产业,实现了集体经济收益达389万元,村民分红从2020年的户均1万元大幅提升至约3.5万元,展现了乡村振兴政策的显著成效。
自2019年起,雪巴村帕姆温泉宾馆在56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全面升级改造,客房数量从15间增加至27间,显著提升了接待能力和条件。2020年,民心宾馆通过群众入股的方式建成并投入使用。2021年,又投入83万元建设卓拉卡温泉泉池,并以4660万元的资金打造了“昌”组民户家庭旅馆,全村基础设施得到提档升级,带动4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7000元。到2022年,在桑日县妇联的协助下,巾帼阳光茶馆成立,实现纯收入27万余元,有效促进了全村妇女的就业。这一系列发展举措,不仅提升了当地旅游接待能力,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访谈团实地调研雪巴村民宿产业发展情况
随后,访谈团教师陈婧思访谈了雪巴村脱贫户西若。
西若谈到自己家自从参与建设“昌”组民户高档家庭旅馆后,已经从中受益良多。在去年一年的家庭旅馆运行中,叠加上村集体分红,已经基本实现了原始投入的回本。他提到,尤其是在“五一”“十一”等重要的节假日,本村的宾馆和民宿总是供不应求,需求旺盛到一些游客难以找到住处。自家庭旅馆建成以来,客房预订情况更是极为火爆。因此,大部分参与民宿经营的家庭的经济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西若对家庭旅馆带来的积极变化感到非常满意,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太阳集团tyc151陈婧思访谈增期乡雪巴村贫困户西若
接着,访谈团实地调研雪巴村沃卡温泉运行情况。如今,雪巴村的温泉度假区不仅是沐浴养生的胜地,更拓展成为一处多功能的生态休闲度假村。游客在此不仅能享受温泉的滋养,还能体验休闲聚会、品尝地道美食、入住舒适的住宿设施,以及参与丰富多彩的观光旅游活动。这个综合性度假胜地,以其完善的服务和丰富的活动,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理想选择,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访谈团实地调研雪巴村沃卡温泉运行情况
▲访谈团合影于雪巴村温泉康养区
卓吉村里同温暖,托起村民致富梦
随后,访谈团前往绒乡卓吉村易地搬迁点,调研卓吉村脱贫攻坚工作。
卓吉村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东接绒乡扎巴村,西连绒乡吉荣村,距离桑日县城约10公里。2017年7月1日,卓吉村搬迁工作全部顺利完成并入住103户。搬迁点目前共有105户430人,其中,一般贫困户92户381人(其中包括低保贫困户6户19人)非建档立卡13户49人。
据介绍,在2017年以前,桑日县绒乡扎嘎沟内五个行政村自然条件较差,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存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情况。因此,县委、政府积极争取援藏资金及财政投资开工建设桑日县追塘坝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现更名为卓吉村),其中还包括达嘎村尼洛组、叶琼村加巴组两个至今未通公路村组所有群众。
▲访谈团在绒乡卓吉村易地搬迁点调研
访谈团了解到,目前,卓吉村不但配套有村医务室、幼儿园、村委会等基础设施,还配套有温室、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了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便务工还实施了葡萄基地建设项目,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截至目前,全村长、短期就业人员已统计221人。一方面易地搬迁改善了就业渠道。搬迁后的卓吉村从山沟沟到沿江地理位置的大转变不但拓宽了群众的视野,更是为青壮年创造了外出务工方便、寻找工作轻松和拉近劳务输出距离的平台,大大提升了自主创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充分利用剩余劳力,开展长、短期务工,能够做到家里家外两不误,却能增加手中收入。今年截至8月,全村外出务工促进创收达到367.23万元。
“小葡萄”有“大价值”,谱高原紫色华章
接着,访谈团前往桑日县万亩葡萄基地,实地调研桑日县葡萄产业的收益情况。
桑日县自2011年起开展超高海拔葡萄种植,由曲水荣顺生物科技公司在塔木村试种。2015年筛选出6个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2017年成立全球首家超高海拔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企业。目前种植面积达9000余亩,分布于10个村庄,分四个基地。计划增至10000亩以上。
桑日县葡萄产业十年(2011-2022年)累计投资2.9亿元,形成集种植、酿造、展销、观光于一体的超高海拔产区。产业规模优势明显,2017年起产出葡萄2115吨,葡萄酒106.7万支,产值达1275万元,预计全面挂果后产值可达2.29亿元。产区研发7款葡萄酒,包括干白、干红、半甜、甜型和冰酒,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产业援藏力度加大,筹措资金1400余万元,推动品质提升和市场拓展。产业带动效益大,月均用工9.84人次,年人均增收7000元,累计支付工资1300万元,促进就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生态效应显著,采用滴灌技术节水70%,改善土壤环境,推动土地综合治理,成为生态屏障和绿色发展实践。
接下来,桑日县计划借鉴国际经验,统筹规划葡萄产业链,打造“葡萄庄园”+“高档酒堡”模式,推动产业、文化、乡村振兴融合。首先,要大力提升种植管理水平,与中科院合作建立科研基地,推广新技术以提高果品质量。其次,充分强化葡萄酒酿造工艺,建立技术研究合作机构,以提升品质与品牌。再次,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拓展国内外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增强产业活力。
▲访谈团合影于桑日县万亩葡萄基地
随后,访谈团博士生邱宁昕访谈了桑日县桑日镇塔木村党支部书记格桑巴珠。
格桑巴珠首先介绍了塔木村的基本情况。塔木村共63户249人,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4户12人。主要经济来源为土地租赁、房屋租赁、主要农作物为小麦、青稞、油菜等。近年来,塔木村通过“党总支+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推动土地流转和劳务输出,参与葡萄产业发展。这一模式不仅激活了土地,增强了村集体经济,还帮助村民就近就业增收,实现乡村振兴。2023年脱贫户人均收入达2.6万元。
格桑巴珠表示,在塔木村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驻村工作队、派驻单位一方面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为本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项目资金,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注重对贫困户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通过提升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来保障贫困户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全方位改善,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生邱宁昕访谈桑日镇塔木村党支部书记格桑巴珠
随后,访谈团博士生钟若涵访谈了桑日县桑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巴桑次仁。
据巴桑次仁介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桑日镇在产业选择时,通常基于当地实际情况、生态保护和市场需求三大因素进行考虑:依托地缘和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果林等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避免引入污染耗能产业;针对市场需求,发展特色葡萄产业并拓展至文旅产业,已获得市场积极响应。为确保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同时也注重打造学习型、人本型、普惠型和集群型产业,力图通过持续学习、重视人才、追求社会责任和构建产业链集群,确保产业创新进步,凝聚发展动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此外,巴桑次仁强调,为充分整合各村资源,桑日镇遵循“上尽所能,下取所需”原则,以精准识别各村需求,合理分配资源,确保效率和公平。对有潜力的村重点支持,对基础薄弱的村适度扶持,动态调整资源。在资源效益产生后,通过共享转化为“二次扶贫资源”,扩大帮扶范围,实现可持续发展。
▲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生钟若涵访谈桑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巴桑次仁
脱贫攻坚成效多,桑日迈向新蓝海
最后,访谈团抵达桑日县人民政府,访谈团博士生邱宁昕访谈了桑日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罗布。
罗布首先介绍了桑日县五年来实施精准脱贫策略所取得的成果:桑日县首先识别并帮助了838户2181名贫困人口。2017年全县脱贫摘帽,4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3974元增至2020年的12415元,贫困率由13.91%降至0。此外,基础设施例如农村公路、水利、教育体系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全民健康服务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罗布还指出,桑日县脱贫攻坚胜利主要依托于重点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壮大。一方面,重点产业发展强劲,带动增收效益显著。为促进群众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就近就便就业增收,桑日县投入资金1.43亿元,其中本级投入资金5863万元,建设葡萄基地、绒乡追塘坝易地扶贫搬迁配套、程巴村苗圃基地、增期乡温泉改造提升等11个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达407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708人,增收3206万余元。另一方面,集体经济日益壮大,多维支撑共享红利。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致富带头人+村集体经济”“党员+村集体经济”等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73个,收益达1035.31万余元,基本消除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最后,罗布表示,脱贫攻坚期间,通过自身努力和政策扶持,桑日县大量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主动脱贫的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强。全县上下不断挖掘特色优势,实施温泉开发、葡萄基地等产业项目,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和增收,显著提升了居民和村集体收入。接下来,桑日县还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遵循“能源富县”战略,积极投身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全力推动桑日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生邱宁昕访谈桑日县副县长罗布
访谈团硕士生任文丽访谈了桑日县发改委党组书记(原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勇。
张勇首先指出,由于西藏自治区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系列政策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有益于贫困人口。脱贫攻坚过程中,在整个桑日县内,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的改善惠及了所有居民,提升了他们的整体生活条件;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的加强,提高了整体服务水平,使非贫困人口也同样受益;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张勇还谈到,桑日县在涉及政策体系时,充分考虑到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志智双扶上下功夫,持续作好引导群众树立认知、转变观念等方面工作。特别是设立针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产业特点,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二是发展特色产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参与产业发展的机会,如通过合作社形式让他们入股分红。三是给予创业扶持,包括小额信贷、创业培训和技术指导等,鼓励有能力的贫困人口自主创业。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任文丽访谈桑日县发改委党组书记(原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勇
行程预告
接下来,山南3700访谈团将前往乃东区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就乃东区的养殖产业、蜜蜂文化主题生态体验园、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等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乃东区的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桑日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桑日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调研掠影
▲访谈团合影于增期乡雪巴村贫困户西若的家庭旅馆门口
▲访谈团实地调研绒乡卓吉村村超市
▲访谈团实地调研桑日县万亩葡萄基地
▲万亩葡萄基地内即将成熟的葡萄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
相关新闻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青年经济学家论坛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端研讨会(第19期)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赴安哥拉举办第六届中国可持续发展年会,开展学术交流、联学共建及考察调研任务
2024/11/18
-
党委第四巡视组巡视太阳集团tyc151党委进驻动员会召开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