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2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先后走进思政课智慧教室、博物馆、图书馆,了解学校促进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历史沿革、教学科研成果、加强文献古籍保护利用和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等情况,并主持召开师生代表座谈会。

图:习近平在博物馆门前广场同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亲切交谈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项目(“832”工程)负责人谢伦老师作为中青年教师代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谢伦老师表示,“我万分荣幸有机会在博物馆前广场上和老教授老专家们一起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心情十分激动!”她号召全体中青年教师牢记总书记嘱托,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图 谢伦裕(左二)作为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受到习近平亲切接见

图片来源:央视网《新闻联播》




心怀祖国,坚定理想信念

伟大的事业成于苦干实干,脱贫攻坚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坚守和奉献。在与基层扶贫干部的每一次访谈中,谢伦老师都心怀敬意,在她的心里,他们是带领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最美奋斗者。令谢伦老师印象深刻的是濮阳市范县许堂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杨丽敏,“杨书记虽然跟我年龄相仿,但却让我十分敬佩。她用‘一入许堂村,终生许堂人’来形容她在驻村扶贫期间与群众建立的血肉联系,她把许堂村脱贫作为自己最大的追求,并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她为人朴实忠厚,又信念坚定,是一名值得尊敬的共产党员。”脱贫攻坚中涌现了一大批在基层无私奉献的扶贫干部,这些平凡的人因心怀祖国、投身人民事业而变得伟大。谢伦老师在多个场合表示,通过他们的事迹,让自己更加明白了心怀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谢伦老师胸怀大局,勇担重任,为学院建设、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严谨治学,回答中国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在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中,谢伦老师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寻找能源转型的可行路径、农村养老的低成本模式等,这些都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在此基础上,谢伦老师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示范区等重大项目,为中央和地方建言献策,回答中国之问;通过撰写学术文章总结中国制度优势和中国治理经验,完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承担中宣部非洲执政党干部高级研修班授课任务,为欠发达国家讲授中国的减贫治理经验,向世界传播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希望‘832’工程顺利推进,让我能够有机会不断深化和完善当前的研究体系,为中国之问提供更多更有建设性的方案。”谢伦老师如是说。



循循善诱,培养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脱贫攻坚史项目中,谢伦老师作为负责人,把育人育才作为项目规划和实施的首要目标。坚持本硕博全覆盖,针对同学段,给予不同的培养和教育模式。对于本科生,引导他们在访谈和调研中发现中国重大问题,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习惯,提升专业本领。对于硕士生,手把手指导他们构建微观数据库、撰写每个县的脱贫攻坚经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研究本领。对于博士生,谢伦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度参与他们的成长,在具体研究工作中培养博士生量化重大事实、评估重要关系、估计核心参数的意识和能力。谢伦老师在分享学习习近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时谈到,“育人育才是我们教师的应尽职责,希望通过我们的培养,学生能够具备奋力奔跑的动力和能力,在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赛道上跑出最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