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832工程”专题|广西线-河韵池秀队在都安县

发文时间:2024-09-13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党委部署,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发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暨“832工程”)系列访谈项目,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4年7月,太阳集团tyc151组建调研团,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832工程”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广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广西案例、广西经验。

7月24日,“832工程”广西河韵池秀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开启为期5天的访谈调研活动,拟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原国家级贫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调研任务。

本次调研的第一站是都安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河池市南部,县境东邻忻城县和宜州区,南隔红水河与马山县相望,西与大化瑶族自治县接壤,北靠河池市金城江区。县域全境南北长87公里,东西宽75公里,辖区面积40.88万公顷,其中山地面积37.32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1.12%,素有“石山王国”之称。

都安是广西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贫困县。2015年,精准识别都安县有贫困村147个、贫困人口20.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6.64%。近年来,该县坚持把党建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攻坚优势。2020年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都安瑶族自治县等8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都安4.69万户20.2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因地制宜创产业,“贷牛还牛”助脱贫

7月24日下午4点,调研团抵达地苏镇大都华牛场进行调研。大都华牛是产业园牛产业龙头企业之一,该基地占地300亩,由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投资两亿元建设而成。据介绍,公司通过“财政、畜牧、金融、专合、企业”共保,将“公司+示范园+合作社+贫困户”有机结合,积极参与“贷牛(羊)还牛(羊)”扶贫产业项目。该公司从澳洲引进来的安格斯纯种牛,经过两代繁育后,一部分牛放在自营牛场里圈养,一部分牛则通过“贷牛还牛,联建联营”的形式,转到贫困户个人或者合作社里进行饲养。




▲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

2016年以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在脱贫攻坚中,将“贷牛还牛”作为精准扶贫项目在全县推广。县党委、政府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资金扶持贫困户养牛,贫困户免费从企业贷牛,把牛养大后再“还”给企业,企业扣除牛犊费用后收益归贫困户所有,贫困户还牛后再贷牛,滚动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增收,即“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还牛、还牛再贷”的滚动发展模式,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路。



▲调研团与园区技术人员交流



▲大都华牛场内景

7月24日下午,调研团抵达都安瑶族东庙村安宁村,调研都安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主营业务是瑶山牛自繁自育销售。安宁村地处大石山区,人均耕地仅0.65亩,山多地少,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因素,严重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根据村情,村支书韦克率先带领当地村民于2016年6月29日注册成立都安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探索出了“共同筹资、共同出力、共担风险、共同受益”的合作社+脱贫户的互助共养模式。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安宁村率先实现对全村脱贫户的全覆盖,经过3年不懈努力,2019年顺利实现整村脱贫。




▲都安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展示

2022年都安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列入世界银行贷款广西贫困片区农村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在世行片区项目助力支持下,都安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设备、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社员也由原先34户增加到了85户。

都安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将以获得世行片区项目的支持为契机,以瑶山牛自繁自育为主打产业,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持续引进先进设备和前沿技术,提升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壮大养牛产业,实现农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合作社负责人向调研团介绍工作成效



▲都安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内景

匠心独运兴庭院,藤编经济促振兴

7月25日上午调研团抵达地苏镇丹阳村,开展藤编庭院经济调研。地苏镇的藤编历史由来已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山多地少的石漠化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镇农民以少数民族传统编织技术为支撑,仅以竹编为主生产箩、筐、帽等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带走一顶地苏的竹编通帽,并促成美国客商向地苏竹具厂订购10万顶通帽,为该镇编织产业带来了名声和第一桶金。



▲地苏镇丹阳村藤编非遗展示馆

近年来,该镇将藤编作为庭院经济主导产业来打造,不断深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体系,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手工、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藤编产业模式日臻完善,目前藤编产品发展到300个系列15000多个品种,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该镇有自营进出口权的藤编企业26家,2021年藤编产值达到2亿元。藤编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该镇竹编、仿真花编织的蓬勃发展,被广泛用于家庭、办公、旅游、节庆和艺术装饰等。从原材料生产制作到成品加工、仓储物流、再到贸易销售,整个产业链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4000多户、6000多人,覆盖全县19个乡镇及马山、大化都周边县区,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仅在产业核心区丹阳村,藤编庭院经济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1000多户3000多人,其中专门从事藤编的农户每年增收达15000-18000元左右。



▲精美的藤编工艺品吸引了调研团成员



▲阿婆在加工厂里专注制作藤编工艺品

壁画映彩展新篇,共绘振兴好风光

7月25日上午调研团在地苏镇拉棠村石桥画廊调研。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拉棠村石桥屯,由石桥、石下、六桥和七桥4个村民小组聚居而成,现有壮、瑶、汉、毛南等民族居民148户647人,其中脱贫户8户26人(含监测户3户10人)。石桥屯推行“党领民办”村级自治管理机制,带动群众共议共建屯级事务。



▲石桥屯工作人员介绍画廊风采

屯内群众自发捐资捐物建设民族非遗文化馆,多民族传统技艺和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该屯农民画家黄振智带领村民采用浮雕、彩色墙绘等方式美化家园,栩栩如生,被誉为“石桥画村”。此外,该屯还成立有农民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石桥建设有限公司、餐具服务公司、红白理事会、山歌协会、文艺队、屯级文联工作站,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2023年被命名为“广西民族特色村寨”。



▲石桥屯民间艺术家创作的山水田园壁画

澳寒羊养殖兴产业,乡村振兴富家园

7月25日上午调研团前往地苏镇拉棠村澳寒羊养殖基地调研。采用“企业牵头、政府推动、农户代养、保险保障、联养联营、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发展贫困村澳寒羊养殖集体经济, 2020年全县19个乡镇的104个贫困村通过参与澳寒羊合作社投资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多元;带动贫困户自行养殖,企业饲料统一配方、提供养殖服务、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固定分红。全县19679户的贫困户,通过实行代养模式,户年均收益1200元至3000元。澳寒羊养殖集体经济成为全县脱贫摘帽的支柱产业之一。




▲调研团参访澳寒羊养殖基地

访谈掠影



▲调研团参访大都华牛场





▲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生杨曾超访谈都安县原扶贫办主任韦流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林灵儿访谈安阳镇党委书记潘柯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任桐访谈都安县党委副书记张文达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王睿歆访谈三只羊乡上远村第一书记罗秀龙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张琳访谈地苏镇上节村母德队脱贫户韦高杰

行程预告

接下来,河韵池秀队将前往巴马瑶族自治县继续开展“832工程”访谈调研活动。我们将就巴马瑶族自治县的乡村振兴、渔业产业等进行调研,并深入访谈当地脱贫攻坚亲历者,敬请期待。

我们将在本次调研行程结束后整理访谈资料及其他书报文字资料,将都安瑶族自治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卓越贡献提炼收录中国脱贫攻坚案例库中,并编撰访谈录丛书“都安篇”,后续成果将在“脱贫攻坚史研究”公众号即时更新,敬请关注!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陈佳莹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