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
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启动“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等系列项目。太阳集团tyc151落实学校党委部署,组织学院骨干师生参与暑期调研,在扎根中国大地的调研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有品格觉悟、有专业本领、有健康身心”的“三有人才”,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7月24日,在学工部的组织与带领下,学院师生与“先锋闯将”成员、新闻学院、历史学院以及新疆财经大学师生组成“大国边疆”调研团石榴籽队,正式开启为期8天的访谈调研活动,通过边境线上的实地考察,感受大国边疆的磅礴气魄,记录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展望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在考察和交流中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在调研和访谈中争当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7月29日,调研团来到此次调研寻访之途的最后一站——“祖国西极”乌恰县。乌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帕米尔北部,塔里木盆地西端,天山南麓与昆仑山两大山系接合部。东靠阿图什市,东南部与疏附县相邻,西南以阿克陶县为邻,西北部则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160公里,全县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两个国家级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的纽带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站在两山之间,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实践团全体成员的第一站来到乌恰县文博馆参观调研。“乌恰”在柯尔克孜语意为大山沟分岔口,因克孜勒苏河谷在该地分岔成三道沟而得名。乌恰县文博馆由江苏常州投资援建,占地面积30亩,是一座集乌恰发展成就与柯尔克孜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展馆。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全体成员走进了分别对应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依法治疆厅、团结稳疆厅、文化润疆厅、富民兴疆厅、长期建疆厅”五大展厅,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的历史故事,让实践团成员直观了解到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关心关怀下,乌恰县所取得的发展成就。近年来,乌恰县在江苏赣州、辽宁大连、江苏常州等的对口支援下,聚焦“资源、区位、政策”三大优势,打造“边境贸易、边境旅游、戈壁产业、矿产品开发加工”四大产业,社会治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随后讲解员带领全体成员参观了“西极旅游厅”,乌恰县的壮美自然景观和独特地理条件也让实践团成员赞叹不已,两山交汇、高原草场、原始丹霞、祖国西极,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
全体成员继续参观了以柯尔克孜民俗文化为主线的13个展厅。从原始部落场景、高原牧歌场景、生产工具展示,到柯尔克孜族服饰、饰品、传统手工艺、毡房等,实践团成员领略了柯尔克孜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乌恰县文博馆还特别展示了刚刚结束的第九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优秀摄影美术作品。这些作品通过镜头和画笔,生动地呈现了玛纳斯文化的魅力和新疆的壮美风光。调研团成员深深被这些作品所感染,他们意识到这些照片、这些画作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桥梁。
文博馆的建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乌恰县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乌恰县历史与现代的重要窗口。通过这次参观,调研团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乌恰县积极融入新疆发展大局的努力和成就,也领略到乌恰县人民对于历史的敬畏和对于文化传承的坚定决心。
以思政为中心,推动边疆教育一体化建设
简单午休后,调研团队一行前往乌恰县实验中学,参与“边疆县域中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授牌仪式。乌恰县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努尔兰•努尔洪致欢迎词后,历史学院教授曹新宇老师进行揭牌,此后乌恰县实验中学教师代表作表态发言。
此后,曹新宇老师发表寄语。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乌恰县实验中学,拥有六十年办校历史,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学育人全过程。人民大学和乌恰县实验中学合作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既是新时代推进边疆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探索。曹老师发言完毕后,乌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巴合提古丽•吉恩比发表了讲话。
护边大县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随后,太阳集团tyc151副教授黄滢老师与乌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巴合提古丽·吉恩比开展了访谈。巴合提古丽副县长作为本地人自小在乌恰生活,毕业后从基层岗位做起在该县工作已有数十年,对于乌恰的基本情况有着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见证了乌恰县多年来的发展进步。
据巴合提古丽副县长介绍,乌恰县金矿石、铜矿石、铅锌矿石等各类矿产资源丰富,中国知名矿业集团紫金矿业瞄准乌恰县丰厚资源,已在县内建成大型紫金锌业、紫金有色等锌矿及冶炼产业基地,促进县域优势资源开发冶炼,每年缴纳税额可达到县税收总额的80%以上,成为乌恰县经济发展的关键推手。另一方面,紫金矿业也带动了县内就业水平的提高,目前已为县内提供五百余个工作岗位,企业还加强同技工学校合作,要求学校定向培训国语水平好、掌握基础计算机技能的员工为公司所用。
矿业为主的基础上,近年来乌恰县的林果业也有了不同幅度的发展。例如,吾合沙鲁乡利用地域自然条件优势种植晚熟杏,该品种具有直径宽、香甜脆的优势,口感良好,每年全面成熟后通过各地经销商向外推广;同时,在县政府的支持与助力下,乌恰县其他乡镇也依据自身特点,种植樱桃、葡萄等作物,农民的致富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作为边境线425公里的边防重地,乌恰县守边护边任务艰巨,全县共有4276名护边员,承担了包括巡视守护两个一类国家口岸在内的交叉巡边的繁重工作,最边境的村内共200余人全部为护林员,护边员工作收入成为县内许多家庭的生活来源。与此同时,护边员家庭通过“小畜变大畜”等方式,交替休假互相帮忙,最终实现领取固定工资之外还能利用牦牛、马等创收的理想结果。
此外,巴合提古丽副县长还就自己分管的教育、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方面工作分享了先进经验与心得体会,突出重点强调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阶段的优惠保障政策,展示了学校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有益举措。
接下来,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研究生陈冠锟与乌恰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朱万余进行了访谈,该访谈针对整体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更为细节的剖析。朱局长分享到,乡村振兴工作时,提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巨大奉献。为了做到不错不漏,精准识别帮助每一位脱贫户,基层工作人员经常需要在高原上骑着摩托车奔走100多公里,到边境上的贫困户家里。长久以来,有多名基层干部积劳成疾,截至2020年完成脱贫摘帽,共有7名基层干部因公殉职。
有效利用资源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访谈结束后,调研团成员前往乌恰县紫金锌业公司调研参观。紫金矿业国有控股20%,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兼具国有企业规范性与民营企业灵活性。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曾赞誉其“体制活,效益好,环保有创新”。
新疆紫金锌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1月,是紫金矿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主要开发建设克州乌恰县境内的乌拉根铅锌矿。乌拉根锌矿发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资源禀赋差长期未得到有效开发。紫金矿业集团2007年进入以来,通过并购整合、整装勘查、规模提升、技术研究等措施,成功克服了矿石品位低(Zn小于2%),难选冶(氧化矿含量高)的秉赋劣势。目前,乌拉根锌矿已成为全国入选品位最低、产品产量第二、采剥总量第一的大型铅锌矿山。公司在乌恰县投资建设的10万吨锌冶炼项目已经实现达产。2021年2月,公司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殊荣,获2020年度“开发建设新疆奖状”,2019年9月被授予“开发建设克州奖状”。近年来,公司共获得各级各类荣誉50余项。
新疆紫金锌业有限公司是乌恰县支柱企业,税收占比65%以上。为乌恰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司重视安全生产,近年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现代化调度中心,推动生产信息化,智能把控各个环节。
紫金锌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助力环保,响应双碳号召,拥抱双碳战略,采购纯电作业车30多台、LNG作业车8台,大幅度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对戈壁滩进行绿色改造,发动员工大量种植树木,改善生态环境;设立120万教育基金,奖励学生、老师等,助力教育事业发展;2000多名员工中本地员工占30%,通过员工的消费带动当地的物流、餐饮、运输、快递等产业。
手刻十万中国石以代界碑,母亲用赤子心守边六十载
调研团一行有幸与“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最美奋斗者、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布茹玛汗·毛勒朵奶奶进行面对面交流。她一生守边60年,走了20余万里路。在冬古拉玛山脉还没有界碑的时候,她亲手在边界线的石头上,刻下中国两个字代替,由于没上过学,这也是她唯一会写的两个汉字。奶奶这一生,刻了超过10万块石头。布茹玛汗奶奶长期守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团结、践行爱国拥军,为守边护边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访谈中,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研究生陈冠锟作为代表,与布奶奶讨论了她的守边人生,她对民族团结的感悟,以及她作为女性先驱,对现代中国女性的一些寄语。布奶奶表示,她早已将守边看作是她人生的一部分,中国这两个字的分量高于一切。而她人生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她没有机会学会国语,所以她非常向往着五十六个民族的每一个人都能用一种语言交流的那一天。最后,她鼓励在场的人大和财大女生,以及所有的中国女性,我们的社会正在越变越好,越来越平等,女性大有可为,也会大有作为,希望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交流座谈中,布茹玛汗大妈以朴实真诚的语言,为调研团体成员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登西极领略祖国风貌,走国门感受边防荣光
在乌恰县吉根乡斯木哈纳村,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研究生苏鹏与吉根乡副乡长衣热司白克·克力木访谈交流。
傍晚,我们来到了中国西极地标——西极塔。西极塔坐落在斯木哈纳村村边的一个小山包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象征符号。西极地标塔海拔约3300米,高19.99米,塔体上刻着“中国西极”以及坐标经纬度:北纬39.73,东经73.98。西极塔是常州援疆的旅游项目,去年9月建成观景栈道和观景平台并对外开放。斯木哈纳村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我国地理版图上最西边的村落,在古代被当作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要道,在当下被称作中国西极、送走祖国“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它与祖国东南沿海地区有接近4小时的时差。在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一个毡房都是一座哨所,每一个牧民都是一座移动的界碑”。
跨过写有“西极疆门”四个字的红色山门,团队在高原上迈着坚定的步伐,沿着木云梯拾级而上。在风雨中,带队老师肩扛五星红旗,师生一同在大约半小时后登上山顶,来到西极塔脚下。此时仰头向上望,西极塔显得更加高耸,直入云霄。在西极塔下,师生远眺帕米尔高原的群山,用心感受“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展开旗帜喊出了“大国边疆”最响亮的口号,并在合影中把每个人的笑脸定格。
随后,调研团队在斯姆哈纳边防哨所戍边士兵的带领下,跨过国门,从伊尔克什斯坦口岸进入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缓冲地带,走向祖国的西陲第一哨——77号界碑。眺望前方,已能见到吉尔吉斯斯坦的国旗;回顾身后,我们的五星红旗在风中舒展飘扬。艳丽的彩虹山、奇特的红层地貌、巍峨的雪山,大自然为界碑增添了雄浑苍凉之感;雄伟的国门、坚毅的士兵、修筑中的高架桥,讲述着祖国同胞守卫家园的故事和中吉两国人民增进友好合作的心愿。
来到国门,调研团队在山崖上绘制的中国地图下舒展党旗,怀着热烈而赤诚的目光面向它,重温入党誓词并庄严宣誓。在国门与77号界碑前,团队成员分别合影留念。返程前,团队向戍边士兵集体献歌《我和我的祖国》。唱罢,士兵向团队致以军礼,并说:“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守好边防!”这句临别时的诺言夹杂着风声,在高原沟壑纵横的天山与昆仑山脉间回响,不禁让师生们红了眼眶。
探索“民宿“经济给西极第一村带来的活力
调研团队的最后一站是西极第一村。在这里,劳动人事学院本科生、“先锋闯将”计划辅导员毛新喻访谈了扶贫干部阿依娜古丽·阿克木阿力,太阳集团tyc151硕士生杨璨瑜和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本科生、“先锋闯将”计划学员王金豪访谈脱贫户喀斯木·马坦。
乌恰县吉根乡斯木哈纳村是一个多元化的乡村社区,共有66户人家,其中49户长期居住。人口构成方面,该村有一户蒙古族,一户汉族,其余都是柯尔克孜族,村中共237口 人。在民族融合方面,当地会举行民族交流会和民族通婚,并会给居民国语水平分级后教国语,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
经济方面,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畜牧业,旅游业和护边员收入,其中护边员的收入模式与该地区其他边境村相同。畜牧业经历过小畜换大畜的过程,现在的主要畜牧品种为牦牛和马。值得注意的是,村里没有合作社,护边员护边期间的牲畜饲养是靠乡亲们互相帮助。
旅游业是该村的发展重心,特别是在乡村振兴阶段。由于该村是我国最西端的乡村,拥有西极塔、口岸、野生松树林等独特风貌,故此以发展民宿为主要卖点。从2022年10月开始发展,现已有12户民宿,其中2户由村委会投资7万整合多家房屋打造的商务宾馆式民宿。村民自发将自己家改造成民宿,经村委会视察通过后会发牌子,但不提供补助。民宿的推广主要依赖口碑相传(如小红书),大部分游客来自喀什地区,通过村委会预订民宿,并轮流按照顺序引客,以保证收入的平均分配。
脱贫攻坚方面,村里有11户贫困户,主要通过对口扶贫村干部的帮助实现脱贫。村委会资金则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水源地)、田园改造和“五讲小院”建设。此外,村里还有卫生室和乌恰县医师下乡服务,所有人都享有医保,保障了村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行程总结
至此,“大国边疆“克州石榴籽队的所有调研任务已圆满完成。在本次克州的调研过程中,调研团的师生们对边疆地区的特殊重要性有了深入的感悟,认识到西部边疆不仅是祖国的前哨,而且构成了国家繁荣稳固的保护屏障,同时也是民族团结的关键联系环节。与当地民众的交流让大家深感当地人民对祖国的浓厚感情,以及对传承中华文化的坚持和致力,这些感受也增强了他们对边疆地区的了解和认同。
作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代表,调研团成员们深入探讨了西部边疆的发展现况和民生问题,计划通过编写调研报告等方式,促进社会对边疆地区的了解和认识。希望通过这种努力增进对边疆的理解,更能为全社会更好地关注和支持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和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
“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一周年之际,学校启动的全新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努力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培养一批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优秀分子。
“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
“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社会调研与学术创新计划是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启动的育人工程,是全国首个全方位覆盖9个陆地边疆省、45个陆地边境市、140个陆地边境县、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是中国人民大学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行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的重要载体。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深入我国140个陆地边境县开展深度访谈、调研和口述史积累等工作,立足中国边疆发展和治理实践,总结党领导人民边疆治理的成功经验,深化对边疆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提炼和发展新时代党的边疆理论,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图片: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石榴籽调研团队、新闻学院
文字: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石榴籽调研团队
部分内容整理自新华社、中国人民大学网站
及当地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资料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设计 责编:马文林
审核:谢伦裕 宋枫
相关新闻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青年经济学家论坛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端研讨会(第19期)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赴安哥拉举办第六届中国可持续发展年会,开展学术交流、联学共建及考察调研任务
2024/11/18
-
党委第四巡视组巡视太阳集团tyc151党委进驻动员会召开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