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椒”风采

“青椒”风采系列专访由太阳集团tyc151团委研究生会对学院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请“青椒”们分享成长经历,介绍研究领域,谈谈他们心目中的“传道授业解惑”。

张钟文,太阳集团tyc151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先后在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经济增长和平衡发展。

1.可以简单介绍下您的求学经历吗?

我本科和硕士分别在北京邮电大学学习工程管理和北京大学学习IT市场营销,属于管理学领域,这两个阶段的求学经历让我对数字经济领域的进展比较熟悉,对数字经济领域的一些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通信运营商的博弈问题、平台企业战略选择问题。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和消费者,具有相对微观的分析视角,其基本理论之一则是经济学,而经济学则具有相对宏观的分析视角。在硕士期间,我辅修高级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逐渐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思维着迷,后来就坚定地选择在北大继续从事经济学博士阶段的学习与研究。博士期间,曾获得机会去一桥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的工作,在非常自由的氛围里面进行文献研读与讨论研究,感受到沉浸在学术海洋中的趣味,促使自己毕业也选择走向了学术道路。我的学习背景涉及管理与经济两个领域,给了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野,对于研究形成了一种理论联系现实的习惯,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益的。


2.您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吗?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字经济、经济增长与平衡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曾经说过,“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增长问题,就很难再去思考其他的问题了”,经济增长是经济学领域最迷人的问题之一。为什么存在国富和国穷的分流? 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取决于物质生产资料的多寡,而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所以,我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生产率。生产率最重要的来源是技术进步,从长期经济增长的历史来说,在工业革命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人均产出并没有显著提高,而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使得人均生产力水平发生了指数级增长;对于本世纪来说,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了第二次机器革命,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将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趋势和形态,则是经济增长研究的最新问题。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是居民的效用和社会福祉的提高,在各国工业化高速增长时期都普遍存在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问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对于如何实现平衡发展正是我们青年学者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


3.请问您是怎么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的呢?

我的学术研究是从博士阶段开始的,因为涉及到跨专业的问题,所以刚开始的研究方向是导师建议的。比较幸运的是,我的导师很包容,邀请这个领域里面能够找到的最好的老师来一同指导我,博士第一年的时候就远程跟着国外学校的导师系统学习了生产率的经典理论,从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由于自己过去的学习背景,对产业和企业层面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对于资源配置背后的制度性扭曲有一定的体会,伴随着文献的学习很自然地就选择了从资源错配的视角来研究生产率问题。考虑经济增长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于理解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更加体会到自己的研究扎根中国大地的充实感。对于数字经济的研究也源于博士后期间到全国13省市70余家企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这些调研让我感受到数字经济的新特征和新作用,也启发我深入思考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研究带来的挑战。我的博士后导师始终强调要从学术上讲好中国故事,我相信持续涌现的中国实践有望成为培养理论创新的沃土。



4.您研究数字经济,觉得数字经济时代我们的青年学子应该如何发展?

数字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力革命,必然带来“创造性毁灭”。人工智能的不断升级,必然会取代很多程式化的工作,有关研究指出对于创造性、社交智慧、感知能力强的工作则不易被取代,所以数字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需要我们的青年学子们要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过去十年中国GDP从50万亿突破了100万亿大关,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百年目标已经向青年学子发出了号召,在建功新时代的新征程里,青年学子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5.您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有怎样的感受和对未来有什么期许?

在新入职教师培训的第一堂课上,张东刚书记给我们讲到毛主席第一次给陕北公学的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惟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使我感受到神圣与责任,让我明白在中国人民大学这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教书育人所肩负的使命,也让我看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方面来努力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研究中实事求是,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学术讲好中国故事,争做和培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强国先锋。



图文/供稿:太阳集团tyc151团委研究生会

设计 责编:张昕怡 马文林

审核:张钟文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