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832工程”专题|安徽线-传承队在金寨县

发文时间:2023-09-13 阅读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发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暨“832”工程)系列访谈项目,为人类发展难题搜寻低成本、可持续的答案。2023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与宿州学院组建联合传承队,赴安徽省开展“832 工程” 访谈和调研工作,记录安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安徽案例、安徽经验。同时期望加强中国人民大学与宿州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共同推动两校高质量发展。

2023年8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宿州学院 “832工程”传承队赴安徽省四县区,开启为期6天的访谈调研活动。传承队调研的第三站是金寨,金寨县隶属于六安市,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个开发区,总人口68万,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区人口最多的县。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境内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这里诞生,是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境内共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是全国诞生主力红军队伍最多的县。金寨县还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安徽省抗战指挥中心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

传承红色基因,学习金寨精神

8月14日上午8点,传承队前往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调研学习这一具有红色基因的村子的脱贫历程。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位于六安市西端,总面积25.6平方公里,辖18个居民组,1022户,3665人。作为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大湾村是革命圣地金寨县的一片必不可少的红色拼图;同时作为曾经的贫困村,大湾村又是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颗闪烁的明星。

传承队师生首先参观了陈泽申老宅,陈泽申老人热情地欢迎了传承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考察调研时,曾在这里与大湾村村民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听取村民对扶贫政策的想法。如今,这里依旧保留着当时习总书记到来时的布局,墙面上挂着习总书记和蔼亲切地问候老人的照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陈泽申老人告别了破旧老宅,搬进了移民搬迁新建的小楼,还当上了公益岗位的保洁员,年收入3万多元,已经脱离了贫困。

▲传承队师生调研习总书记与村民围坐过的院子

▲陈泽申老人为传承队师生介绍脱贫经历

传承队陈泽申老宅合影

随后,传承队师生来到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的旧址,如今,时代赋予了这里新的使命。大湾村将这里改造成了农耕文化博物馆和红色民宿,昔日的革命圣地摇身一变,变成了脱贫攻坚的“金钥匙”。花石乡乡长芦鑫详细地为传承队员们介绍每一件展品,大家深刻地体会到大湾村民对革命的拥护与奉献,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

▲花石乡乡长卢鑫为传承队师生介绍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的旧址

▲卢乡长为传承队师生介绍农耕文化博物馆展品

上午十点,传承队师生来到了安徽金寨干部学院设立在大湾村的现场教学点,在现场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金寨的完整视频资料,听到了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殷切嘱托,感受到了国家对打赢红色老区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接着,传承队观看了习总书记考察金寨的图片展。传承队师生深深地被金寨县“三个十万”的故事打动,为了支援革命,十万金寨红色儿女毅然奔赴前线,为国捐躯;为了支持国家战略发展,十万金寨百姓放弃故宅,集体搬迁,十万亩良田被水库覆盖。永不磨灭的奉献精神、不断传承的红色基因让传承队更加深入、立体的了解金寨县的光辉历史和现代化发展情况。

▲传承队师生在安徽金寨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观看习总书记调研金寨县的视频资料

▲传承队师生观看“追梦路上的大湾村“图片展

▲传承队在现场教学点门口合影

易地搬迁换新颜,发展产业稳增收

8月14日下午,在吴家店镇党委副书记李慧的带领下,传承队调研参观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吴家店镇共计16个集中安置点,搬迁安置445户。通过走访,传承队师生发现搬迁安置点环境优美且交通便利,还有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生活服务设施,丰富了搬迁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李慧副书记的介绍中,传承队师生得知,吴家店镇从特色种养业、光伏、龙头企业利益链接带动等方面带动搬迁户增收,127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并享受产业奖补。另外,还从公益性岗位、就业技能培训、扶贫基地务工、外出务工就业补贴等方面对贫困户开展就业帮扶。

▲吴家店镇党委副书记李慧为传承队师生介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标语

绿水青山助脱贫,产业融合促增收

金寨县在产业扶贫和产业融合上下了大功夫。8月14日下午四点,传承队到达了吴家店镇吴畈村,调研吴畈村农光互补产业,金寨县的产业扶贫带头人李文海介绍了当地的农光互补模式和灵芝种植技术。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农民增收,吴畈村建立了大型的光伏发电站,为了太阳能板下的土地能够进行二次利用,李文海和扶贫移民局签订了光伏发电支架升高并综合利用的协议,在太阳能板下套种灵芝。李文海向我们介绍道,当地在种植灵芝的过程中发明了相关专利,为金寨灵芝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金寨也成为全国灵芝的主要供应商,占据了大约70%的市场份额。农光互补灵芝基地的建设,解决了光伏发电占地的难题,实现了土地的二次利用,为全县光伏扶贫策略的继续进行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传承队师生调研吴畈村农光互补产业园区

▲吴畈村农光互补产业园区的太阳能光板

8月15日上午九点,传承队参观调研了金寨县铁冲乡高畈村的灵芝药旅融合示范基地。该地将灵芝产业和旅游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每年接待客商游客2万余人次,为灵芝产品打开了销路。目前该基地由安徽康希药业有限公司负责经营,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融合发展模式,确保公司、农户、村集体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每亩投入3万元,每个大棚种植灵芝3000棒,每棒产灵芝孢子粉20g左右,亩产孢子粉250kg左右,产灵芝孢子实体300Kg,亩产值约5万元。基地总产值300多万元,每年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分红约12余万元,支付群众土地流转费4万多元,带动群众灵活业120余人,解决用工2000余人次,支付工人工资30余万元,极大推动了当地扶贫工作的进展。

▲金寨县铁冲乡高畈村的灵芝药旅融合示范基地

正门灵芝雕像

▲安徽康希药业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晏伟城为传承队介绍企业发展情况

▲晏总为传承队带队老师讲解灵芝种植

▲传承队在灵芝药旅融合示范基地合影

随后,传承队参观调研了铁冲乡的香菇产业基地。铁冲乡铁冲乡通过招商引进安徽农耕年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样采取了“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在全乡6个行政村各建1个香菇种植基地,并在高畈村建立1座香菇扶贫产业服务中心。 安徽农耕年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汉青介绍道,种植香菇所需的设施基本上由政府提供,前期菌棒种植的所有风险由公司承担,交到农户和村集体的菌棒都是100%出菇的,基本消除了农户的风险。同时,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统购统销,基本能满足每户每年增收30000元,净增收15000元,是当地的重点扶贫产业。

▲安徽农耕年华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王汉青为

传承队师生介绍铁冲乡香菇产业基地情况

▲王总向师生介绍公司的扶贫模式

▲王总向传承队师生展示公司的香菇菌种

▲铁冲乡香菇产业基地的香菇菌包

▲传承队在铁冲乡香菇产业基地合影

调研访谈

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生孔儒婧同学访谈了金寨县花石乡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首先余书记向我们分享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金寨县大湾村调研的情景,余书记当时作为第一书记全程跟随总书记走访农户家里、参与座谈会等,并向主席汇报各户和大湾村发展情况,在余书记动容的介绍下,我们重温当时场景。紧接着余书记介绍大湾村脱贫攻坚以来在党的各项政策下、在党员干部各方努力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易地搬迁让村民们都搬进了楼房、发展茶产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大力宣传教育帮扶政策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最后余书记分享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展望,要将物质满足提升到精神富足,要从富口袋转移到富脑袋,要为人民幸福不断做实事,传承红色精神,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好革命老区。

▲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生孔儒婧同学访谈金寨县花石乡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

▲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生孔儒婧同学和金寨县花石乡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合影

太阳集团tyc151本科生占旭豪同学访谈了金寨县吴家店镇党委书记吕锐。吕书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吴家店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是如何进行产业选择的,并归纳出了六个特点。其一是相适应,指的是所选择的产业要和当地资源及居民传统相结合,比如当地有不少地方有茶园,于是该镇重点引入了茶叶企业,目前主要种茶的四个村年产值已经突破2000万元;其二是有特色,吴家店镇和华润集团合作种植野菊花并进行粗加工,既为企业打开了新思路,又为村民提供了新收入;其三是能关联,即相关产业之间要能互相关联,比如光伏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之间可以紧密联系;其四是会创新,该村和金寨县映山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高山有机米等新产品;其五是护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镇为了保护相关自然资源,并没有过度发展第二产业,而是将一部分重心转移到了旅游产业上;其六是有需求,该镇所重点发展的中药材,茶叶等产业,都是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潜力,因此既能让企业看到收益,也能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太阳集团tyc151本科生占旭豪同学访谈金寨县吴家店镇党委书记吕锐

宿州学院学生吴义林访谈了吴畈村脱贫户李能霞,李能霞公公双目失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她也难以外出劳动,家庭缺乏收入来源。针对她的情况吴畈村为她办理并落实了医保代缴、教育补贴、易地扶贫等扶贫政策。当地政府依据当地地理条件及其家庭情况对李能霞进行了天麻种植培训并实行产品奖补政策,17年其家庭达到了脱贫线。同时在政府易地搬迁的政策支持下,她的家庭从农村小平房换到了三层小洋房,其生活环境及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天麻种植后的第一年,李能霞家庭年收入就达到了两万元,并且借助天麻售卖获得的第一桶金,她也不断扩展种植规模扩大销售,截止去年她家庭年收入已达到十万元,远超脱贫线。再提及这些脱贫攻坚之路她表示非常感谢村里的帮扶,希望能够在政策扶持下用自己的奋斗,让收入继续翻个倍。

▲ 宿州学院学生吴义林访谈吴畈村脱贫户李能霞

宿州学院李壮壮老师访谈了六安市金寨县乡村振兴局原局长马昌如。马局长在金寨县的脱贫攻坚历程中担任了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四个局长职务,亲历了金寨县的整个脱贫攻坚历程,感悟颇深。在贫困户的识别机制上,金寨县自上而下严格按照国家的精准识别政策,通过坚持对贫困人口的动态调整机制、对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定期监测机制和对边缘户跟踪服务管理机制,实现了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做到不漏不错。在对贫困户的精准管理上,金寨县各级党委非常重视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投向和落实,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工作队和帮扶人在整个脱贫攻坚阶段的作用,通过制定规划和年度计划,细化工作要点,协同作战,保证了每一批资金都投入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和最需要的项目上,极大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产业项目的适宜性(因地制宜、因俗制宜发展产业项目),对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增收,乡村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提振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以后,人才振兴是前提,金寨县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吸纳人才和有志青年到金寨工作。通过住房补贴、提高工资等方式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到金寨落户;通过特聘岗位,招聘大学生到镇、到村担任技术专员,为乡镇的基层组织注入新的血液;通过优惠补贴和扶持政策,招引有志青年,尤其是金寨籍的人才回乡创业,发展产业,带动农户可持续发展。

▲ 宿州学院李壮壮老师访谈六安市金寨县

乡村振兴局原局长马昌如

▲宿州学院李壮壮老师和六安市金寨县

乡村振兴局原局长马昌如合影

▲传承队在金寨县吴家店镇吴畈村合影

▲传承队在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合影

调研花絮

大湾村脱贫攻坚展馆

▲传承队在陈泽申老宅中品尝花生

▲传承队和陈泽平合影

▲大湾村脱贫攻坚展馆

▲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担任火炬手

▲中国铁塔

▲传承队拍摄花絮

独树一帜,扎根中国大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康庄大道

延伸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项目

(“832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研究”由太阳集团tyc151联合新闻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共同开展实施,是迄今为止在脱贫攻坚研究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调查和访谈实践。项目通过访谈国家级贫困县主要领导同志和脱贫攻坚亲历者,以“科学、准确、详实、生动”的口述历史方式,首次全景、深度记录研究我国脱贫攻坚的科学探索和扶贫工作者的伟大奉献。项目旨在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华夏文明贡献增量;讲好脱贫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发展中国家10亿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中国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贡献增量;从脱贫攻坚的鲜活案例研究中,深化对脱贫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为科学社会主义贡献增量。

图片:中国人民大学-宿州学院 “832工程传承队

文字:中国人民大学-宿州学院“832工程”传承队

部分内容整理自当地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资料

来源:脱贫攻坚史研究微信公众平台

设计 责编:姚若水 马文林

审核:谢伦裕 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