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在当前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党中央要求把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太阳集团tyc151于1112日召开研讨会,本期主题为双碳目标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旨在从环境规制、焦点问题、典型事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等各个维度,汇聚众多学术成果,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及学院师生,共计二十余位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太阳集团tyc151党委副书记裴建锁副教授主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梦迪以《蓝天的成本:环境规制、技术升级与劳动力需求》为题进行展示,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政策(KCAPC)使二氧化硫排放降低了26%;同时,更严格的空气污染防治政策导致制造业劳动力需求降低了约3%,这主要是因为环境管制对劳动力需求的负向影响通过技术进步的替代效应所导致。另外,环境管制政策也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而对工业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影响不大。此外,低技能劳动力和民营企业的工人受到更大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张国峰以《两控区环境管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题,刻画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断尾特征和移动-伸缩特征,利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的分析方法,系统地考察了两控区环境管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两控区内企业生产率增长幅度显著低于非两控区,表明两控区环境管制通过提升生产成本阻碍了企业生产率的增长。另外,两控区内低生产率企业淘汰比例更高,从而提升了区内平均生产率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两控区政策对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高研发密集度与高污染行业、政策执行力较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地区集聚经济有助于缓解该政策的负效应。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纪珽以《国际贸易和世界污染排放:一个量化贸易的视角》为题进行了展示。该研究将污染作为生产的副产品纳入一般均衡贸易模型,并考虑了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联系,以此对国际贸易、环境和环境规制的相互关系进行量化研究。报告以污染避难所假说(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PHH)和污染避难所效应(Pollution Haven Effect, PHE)之间的关系开始,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和基于全球数据的结构模型估计,发现污染避难所效应(PHE)确实存在,但并没有发现污染避难所假说(PHH)存在的证据,即环境规制对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作用有限。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即使将环境政策视为受贸易自由化影响的内生变量时,前文的主要结论不变。最后,贸易自由化的收入效应增加了世界污染的排放,生产率水平和贸易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间贸易的分工,因此盖过了污染避难所效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教授张博以《“双碳”目标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与氢能应用前景展望》为题进行了展示。研究认为,碳中和的概念在学术界目前主要表现为气候层面碳排放层面两种观点。在行业层面上,其研究发现,未来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包括化石能源低碳化、零碳能源规模化、终端用能电气化、电力来源清洁化、能源系统智能化、转型进程加速化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唐旭以《“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展望与油气生产碳排放》为题进行汇报。研究认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路径可达性,但面临巨大挑战。碳中和情景下,实现路径需要经历煤、石油达峰,天然气消费达峰以及化石能源消费急剧下降,形成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系统。在此期间,应注意协同管理油气资源开发中的产量与生产碳排放,持续关注不同油气生产排放的异质性,优化油气资源开发结构。

会议最后,太阳集团tyc151陈占明副院长作总结发言。陈占明副院长高度评价研讨会上各位专家所作的报告,会议主题涵盖了中国环境管制政策以及具体的双碳目标对交通运输行业、油气生产的影响。既包括严谨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又涉及到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些研究对于现实问题和政策的思考具有启发意义。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必将深刻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及生态文明建设太阳集团tyc151力争以扎实的研究服务国家发展与国家战略,为解决人类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