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李越欣,20146月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20166月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218月获荷兰蒂尔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太阳集团tyc151成为讲师,并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经济、另类投资和公司金融。

1、可以简单介绍下自己的求学经历吗?

回到母校任教,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有什么体会吗?

我本科和硕士都是在人民大学度过的,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学位。博士阶段就读于荷兰蒂尔堡大学金融系,其中博士二年级期间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档案中心做访问学者,同时在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修习了部分课程,博士三年级期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做访问学者。

人大是我的母校,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非常荣幸可以回到母校,学校的环境和老师让我觉得非常有归属感。我从本科开始就想要读博士做学术,做一名人民教师,这是一件非常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事业。求学的阶段并不是博士毕业就结束了,现在重新出发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个崭新的阶段,学校和学院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要勉力精进,不虚度光阴,不负初心,不负期待。

2、您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方向吗?

我的研究兴趣涵盖广泛的经济金融主题,包括另类投资、文化经济、拍卖市场、经济历史和公司金融。我把经济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另类投资市场,采用大量新数据集和大数据研究方法,来回答文献中没有得到很好解答的关于文化艺术市场定价和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关键问题。未来,我将聚焦于文化产业相关问题,结合中国现实和院系优势,将经济金融理论和方法与文化市场结合起来,融合多个学科的研究,包括人文(文化)、经济学(拍卖定价)、金融(市场机制)和经济历史等。

3、您在求学阶段,有没有遇到棘手的难题呢?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在您的求学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或者帮助最大的人是谁呢?

我读博士时是从经济学背景转到金融学,在博士一年级的课程学习中,经历了非常困难的时期,重构知识体系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些困难其实并没有非常具体的解决办法,就是靠日积月累的阅读和思考,在一成不变中坚持,逐渐拓宽研究视野,形成研究直觉,这些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学术成长道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的导师们和合作者们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支持,他们目标远大又脚踏实地,他们对学术的热情、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都深深感染着我。其中,我博士阶段的导师Luc Renneboog对我影响非常大,他是文化经济学和公司金融领域的专家,在我博士阶段对我的学术成长给予了充分的支持,给我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选择提供了很多睿智的建议。由于我的研究要用到艺术品拍卖微观数据,他鼓励我去全球最大的两大拍卖市场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学习,感受真实的市场环境和接触学术的最前沿。同时他是一位非常有人文关怀的导师,他希望他的学生都有健全的人格,对学术始终热爱,有坚定的信念,遇到挫折不气馁,有广阔的知识面,有学术研究之外的兴趣爱好来平衡生活等等。

4、您认为我们现阶段除了学好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需要培养和锻炼哪些能力呢?

我觉得是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的能力。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对研究问题有敏感性,能够在现有的知识中发现可以创新的点,这一点对于研究生来说特别重要。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很重要,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具体的实务,都需要能够把问题表达清楚,逻辑清晰。

5、我们注意到您之前是在人大读完了本硕,又到海外攻读了博士,您认为国内外的培养模式有什么区别呢?能不能给有志于出国留学的同学提供一些建议呢?

我认为国内外的培养模式并没有非常大的差别,国内外对博士的科研水平要求都在不断提高。无论在哪儿读博士做科研,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研究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非常重要,能够发现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当努力后仍无法解决时要积极和导师沟通,应该要主动寻求帮助。

出国读博士对我来说是感知世界和重塑自我的一个旅程。当时我做出出国留学的决定时曾有过犹豫和怀疑,身边也有不同的声音,那个时候我告诉自己要勇敢一点,听从自己的内心,跨出舒适区,不要留下遗憾。如果确定出国留学是自己当下想做的事情,那就去做。希望大家不要给自己设限,这个世界有无限的可能性,每个人也都有无限的潜力去实现无限的可能性。吾行有定止,潮汐自东西,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定好努力的方向,心志坚定地去实现它,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