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谢伦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发文时间:2022-06-13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从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充分挖掘乡村振兴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巨大潜力。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释放改革红利,为创造“两大奇迹”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相比,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相对滞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我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契机。

乡村振兴为平抑宏观经济波动带来新机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吸引乡村人才回流,对稳定就业和保障收入发挥积极作用。乡村振兴将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改变农业生产和贸易的时空格局,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对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农产品价格和预防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为推进污染治理与实现“双碳”目标开辟新空间。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丰富,是提升生态产品供给和碳汇能力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激励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效发挥绿色优势,以生态振兴联动五大振兴,探索建立激励相容的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实现机制,加速自然资源资本化,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为促进公平与效率提供新路径。我国已进入高度合作型社会,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将有效提高全社会的合作效率。同时,乡村振兴将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长期来看有助于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难题,同时为经济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乡村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保障。乡村振兴更加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提升农村资源可得性和农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全面建设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村居民增收能力、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效手段。

针对乡村产业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均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现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重点聚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三个维度。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提升供给质量看,随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生产性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日益增强,这不仅对推动农业农村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对优化我国产业区域布局、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具有积极带动作用。从有效扩大内需看,乡村振兴可以进一步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增收能力,释放农村巨大潜在需求,推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下大力建设“新型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村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在实践中,要强化以下基础环节:一是持续规范高标准农业生产过程,加快建设温室、大棚等标准化设施,提升农作物自然风险防御能力;二是根据地域特征和产品特性,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运输和物流设施建设,延长销售时间或错季销售,实现产品保值增值;三是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强物流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型营销方式,推动高质量农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匹配;四是推进供应链创新应用,开展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与重要地区或全国性物流中心建立有序稳定联系;五是建立和推广农产品标准化体系、产品质量认证标准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对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商超农产品标准,争取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增强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挖掘自然资源优势,推动农村实现绿色发展

我国乡村拥有广袤的土地、林地等自然资源,乡村地区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可供深入挖掘的后发优势。

挖掘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优势,首先需要积极推动资本和新技术下乡。一方面,支持和鼓励资本下乡,提高农村生产要素利用率;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向农村扩散和应用,包括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继续提高,以及新型农业绿色技术、数字技术在农业和农村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生产率,从而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型,通过能源供给清洁化和产业发展绿色化,实现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减碳减排协同发展,开辟农村地区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其次,不断提高生态资本“变现”能力。在加速工业化时期,自然环境曾经是制约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所谓守着金山银山没饭吃的“绿色贫困”现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绿色环境、生态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绿色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不断增长。要激活沉睡的自然资源,克服“绿水青山无价”的难题,创新绿色金融服务路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的绿色发展新路,真正把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再次,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绿色生产项目,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体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自然+生产+休闲+康养的综合体;向农村地区投入更多的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加强消防供水、消防设施和器材、小型停车场的配套建设,完善水力、电力、通讯及网络设施,提高绿色生态环境中的现代宜居水平;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的治理;严守生态环境“红线”,对旅游生态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农民内生发展能力

  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各国经济增长差异主要来自人力资本积累差异以及人力资本比较优势差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着力加速乡村人力资本积累。加强乡村人力资本积累统筹,既着眼远长远,又把握好当下。从长远看,在乡村振兴全局中,要更加注重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资源均衡,着力阻断脱贫后可能返贫的代际传递问题,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蓄积提供源头活水,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村居民增收能力,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共同富裕基础。把握好当下,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创业机会,要通过完善激励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吸引更多乡村人才回流,造就一大批家庭农业经营、农村合作社和龙头骨干企业的“农二代”接班人,促进乡村青年由身份标识向职业认同转变。

  二是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带头人,在农业实践中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电商人才队伍、乡村工匠队伍,使农村人力资本在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结合中重塑乡村发展新动能。

  三是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推动农民从务农向农业工人和乡土科学家转变。通过劳动技能和知识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农民、农民工向现代农业工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身份转换;通过先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机械设备使用培训,技术服务培训,促进农民提高自身科技知识、管理经验、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水平,成为有效掌握农业新科技、新机械、新农艺的现代农民;通过加大基层科研专项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广大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大力培育乡土科学家,帮助更多农民从知识应用者转变为知识创造者。

(作者系太阳集团tyc151副教授、和平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