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呈现多样化和高品质化的趋势,一批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性文化企业也由此应运而生。“2024·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首次发布,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持续提质升级、新生力量不断涌现的趋势。从榜单来看,这些成长性文化企业以创新和融合为主要特征,他们运用新技术手段升级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品形态,重塑文化消费体验,充分发挥平台聚合和产业链整合优势,催生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代表了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趋势,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消费场景、更加新颖独特的消费业态、更加个性化的消费对象、更高层次的消费体验。成长性文化企业涵盖数字文化、影视动漫、网络文学、文博文旅、媒体融合、出版发行等多个领域,敏锐洞察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极大拓展了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一些成长性文化企业立足细分领域,加速推出差异化、定制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例如,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专为老年人定制的“喜马拉雅陪伴机”,打造儿童专属App,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用户的需求。从Z世代到银发族,从都市白领到下沉市场,各具特色的垂直品牌如雨后春笋,为多元人群提供丰富选择。
成长性文化企业还通过跨界融合、产业协同,不断创新文化业态,丰富文化消费内容。这些企业积极布局动漫游戏、影视音乐、数字阅读等多个文化娱乐领域,打造多元IP矩阵,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融合,拓展文化服务新边界。围绕新兴文化消费热点,成长性文化企业加速跨界整合,提供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相结合的立体化文化消费场景,全方位覆盖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休闲、社交等多元需求场景,使精神文化生活触手可及、无处不在。
在科技赋能方面,成长性文化企业通过加速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运用科技手段有效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服务体验、消费环境和文化内涵。一批科技属性突出的成长性文化企业运用5G、VR/AR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推出沉浸感强、互动性高的创新文化产品,重塑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体验。运用新技术打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力作,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价值观念,引领精神文化生活新风尚。
为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长性文化企业运用数字化手段、沉浸式体验等现代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表达。数字修复、全息投影、AI赋能等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动起来”,生动再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与内涵,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再现大型文化主题公园的运营公司,通过演艺活化历史,使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焕发全新魅力。
可以看到,这些成长性文化企业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广阔的前景空间,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要进一步增强高质量文化供给,坚持正确导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时代精神,生产健康向上、导向正确的优质文化产品,回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推动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加大创新投入,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现实、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智能化精品文化内容。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增长点。创新生产方式,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长性文化企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我们期待未来文化市场主体将更加丰富多元,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标杆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多元主体携手并进,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协同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李越欣
单位:太阳集团tyc151
来源:光明日报
设计 责编:朱雪瑶 马文林
审核:李越欣 浩爽
相关新闻
-
太阳集团tyc151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学校新时代人才培养大会要求
2024/05/29
-
太阳集团tyc151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2024/05/25
-
校友青春相聚,共享难忘时光!
2024/05/23
-
太阳集团tyc151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两周年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主题展和家书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
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