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战,新冠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各地区也纷纷进入复工复产阶段,但是国内疫情影响的滞后效应依然存在;
由于疫情在国外的蔓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持续的输入型病例加重了疫情防控的负担,拖慢了复工复产的进度,影响东北地区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
(一)防控输入型病例,加快复工复产
4月8日我国内地输入病例是63例,其中61例是海外输入,其中黑龙江省40例。所以,中俄边境城市防疫压力增大,绥芬河已经开始抢建方舱医院。
面对风险,复工复产的难度都在加大,分行业来看,今年第二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出现大幅下跌已成定局,住宿和餐饮业同比增长也会下降,第二季度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同比下降都不可避。
当然,受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占比较低,以2017年为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产值在GDP占比仅为5.0%和2.6%。因此从东北地区的区域经济上看,还处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下图是2003年“非典”时期的增速变化,可以作为参考。
图1 200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季度产业增加值。
数据来源:EPS数据库
当然,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与2003年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升,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比大幅下降,其中第三产业GDP占比由2003年的37%上升到了2018年的53%,第二产业GDP占比由52%下降到36%。从需求结构看,现阶段,消费对全国的经济贡献占主导地位,2019年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的拉动达到57.8%,比2003年高出了22.4个百分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要强于“非典”疫情的冲击。
(二)探寻新形势下东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性举措
新冠疫情的爆发和蔓延让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更严峻的考验,需要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以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经济动能的培育壮大为核心,双管齐下,采取突破性举措。
1.利用新业态助力东北振兴
在疫情之前,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I等技术的已经逐渐成熟,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娱乐、云医疗的需求大大加速了这些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因此,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应该配合国家出台的各项专项金融财政政策,主动引导,推动这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现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2.留住和吸纳优秀人才
东北地区人才流失的问题由来已久,据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和省人社厅联合编制并发布的《黑龙江省重点产业(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17—2018年)》显示,专业技术人才最为紧缺,占56%,专业技能人才占27%,经营管理人才占17%。东北地区各地方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吸纳滞留在本地的优质劳动力,减缓专业技术人员外流的趋势。可以出台疫情之后的鼓励人才落户的政策,畅通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交换渠道,为企业招聘和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
3.参与国家基建项目,参与分工合作
梳理中央各部委应对新冠疫情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提振计划,可以发现,现阶段提振经济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同时推动产业链较长的传统基建项目和以5G基站、数据中心等为核心的“新”基建项目,带动产业链条各个环节逐步复苏。大批基建项目开工投产会带来大批量的订单,东北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和重化工业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时机,提前对自身的生产线和产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参与国内分工,抢占市场,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重新夺回中国制造业中心地位。
4.强化消费刺激,提升城市质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北地区城市的消费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本次疫情爆发于春节之前,对消费的冲击影响巨大,但是随着疫情的得到控制,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出台,消费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很可能呈现快速反弹,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速。利用需求的快速增长,东北地区可以通过补贴和政策倾斜有目的地引导消费需求的结构优化,除了释放“被压抑”的消费,还要注意推出新的消费模式,提升消费品质,以此为契机提升城市质量。
图2 2017年主要城市社会零售总额GDP占比
数据来源:城市统计年鉴
5.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地区形象
为了对抗新冠肺炎,东北地区的政府部门、企业、医疗机构和个人都积极地动员起来,尽最大力量防控疫情,同时调集物资支援湖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东北地区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能够在疫情爆发后迅速投入生产、转产、增产,筹措物资,为湖北地区提供医疗设备、蔬菜粮食等急需的物资。在疫情防控最关键的阶段,东北三省贡献了五分之一的全国医护人员调配支援人数。通过加大对东北地区抗疫贡献的宣传力度,展现东北地区的经济底蕴,有助于扭转东北地区企业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城市萧条、公共服务质量差,地区经济缺乏活力的形象,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主动流向东北地区,参与地区发展。
(三)抓紧布局东北亚经贸合作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我国前两个月的进出口数据。2020年1-2月,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进出口总值为5919.9亿美元,同比下降11.0%。其中,出口2924.5亿美元,同比下降17.2%;进口2995.4亿美元,同比下降4.0%。
从主要的贸易方式来看,2020年1-2月,一般贸易出口1701.9亿美元,同比下降17.9%,进口1885.5亿美元,同比下降2.8%;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97.5亿美元,同比下降17.6%,进口131.5亿美元,同比下降2.2%;进料加工贸易出口728.1亿美元,同比下降22.7%;进口414.4亿美元,同比下降12.1%。
图3 2019-2020年主要月份进出口商品总值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从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趋势来看,现阶段疫情较为严重的区域主要为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区,爆发较早的日本和韩国随着防控措施逐渐收紧,可能率先迎来疫情的“拐点”,如果日韩地区的疫情能够尽早得到控制,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东北亚可能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恢复正常的贸易和分工合作。
东北地区的进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比最高,且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渐提高,对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在初级产品的进口中,非食物原料和燃料占据很大比例。受疫情影响,东北地区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复工复产在短期内会受到影响,一方面,对于一些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随着东北亚其他地区大量工厂停工,大量订单被取消,通过产业链条最终形成对东北地区零部件生产厂商出口的冲击,如汽车产业和设备制造产业。另一方面,东北地区产业复工复产需要进口大量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而疫情也限制了这些产品的进口,综合来看,东北地区机电、交通运输设备、能源化工等产业受影响较大。
但是,在困境中也蕴藏了经济发展的契机,东北三省的企业在东北亚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已成定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邻国也很可能先于其他国家控制住疫情,东北亚的贸易局势可能率先得到改善,而东北地区可以借助率先复工复产的契机,提前布局东北亚贸易合作,抢占先机。如东北地区的医疗设备和防护用具生产已经具备对外支援的能力,通过城市援助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更早的复工,可以吸纳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科学技术,接收信息、金融、物流等服务机构,加快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等等。
(四)东北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东北有较多的制造业优势,在汽车、飞机制造等重工业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优势,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东北地区区位条件优越,沿边沿海优势明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把握,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撸起袖子加油干,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
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吸取上一轮东北振兴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着力改善营商环境,给予企业家足够的自主权,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及时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放宽民间投资准入。
第二,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积极支持产业结构单一地区加快转型,研究制定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园区,安排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
第三,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推动东北加大开放式发展力度。以对外合作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东北地区应主动融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大力推进对内开放,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积极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市场。
(孙久文,太阳集团tyc151教授、中国区域50人论坛成员)
该文为作者于2020年4月10日在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全球战‘疫’下的东北振兴”专家线上座谈会上的发言。
相关新闻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青年经济学家论坛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端研讨会(第19期)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赴安哥拉举办第六届中国可持续发展年会,开展学术交流、联学共建及考察调研任务
2024/11/18
-
党委第四巡视组巡视太阳集团tyc151党委进驻动员会召开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