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孙久文:对徐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议

发文时间:2021-12-08 阅读次数:

1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支持徐州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当前,徐州已经成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著名的“工程机械之都”。

2020年,徐州GDP达到7319.77亿元。因此,徐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已经成熟,并正在发挥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

一、突出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徐州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319.77亿元,三次产业的占比是:9.8%:40.1%:50.1%。可以说,徐州作为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自我发展能力很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也已经基本具备。

然而,徐州当前仍然处在一个聚集发展的阶段。要制定和实施一些鼓励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的政策,通过引进人才、资金和技术,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

区域性中心城市“两个能力”的完善,自我发展能力是基础。城市本身要能够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才能与周边地区形成良性的发展互动。徐州还有与其他中心城市不同的地方,这就是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经济腹地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江苏省的范围,涵盖了山东、安徽、河南的交界区域。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更需要靠市场、靠本身的服务能力与吸引力。

所以,徐州应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职能转变,从自我发展型城市向发展—服务型城市转变。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区域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经济协调机制。

要更加自觉地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当中,借助上海和苏南地区的发展优势,引进技术和人才,特别是引进原创性的专利,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借助北京国际创新中心的优势,北上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进一步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

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教、文化、金融、医疗和对外贸易中心,也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北翼副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际新能源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的副中心城市,继续汇聚人口至少到2035年都是一个趋势,目标是尽快进入I型大城市的行列。

目前,江苏省的南京和苏州是I型大城市,排在徐州前面的II型大城市是无锡和常州。

人口集聚带动产业集聚,是一般的规律。途径就是地区级中心城市,尤其是一些较大的城市可以从周围县(市)归并,还可以通过相邻城市合作,形成协作机制。在突出中心城市作用的同时,可对具备一定条件的一些强县区划进行调整,使经济强县能同周边的县进行合并,扩大强县区域。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和城乡的空间结构

总体上讲,徐州目前的结构已经优化很好,具备了一个现代先进城市产业结构的模式。然而,与沿海一些更发达的城市比,还是有差距。比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这个指标,深圳已经达到61.5%。所以,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是在三次产业的内部。

深入推进淮海经济区建设,支持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寻求城市竞争中的优势互补,推动未来中心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围绕徐州市区形成一小时的都市圈,进而把辐射范围拓展到整个淮海经济区。

四、优化产业布局和优化功能平台

徐州近年来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一直十分重视各类功能平台的建设。对于处在发展转型关键阶段的城市来讲,发展功能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平台载体支撑,围绕主导产业做优做强产业集聚平台、创新平台、开放平台、信息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形成支撑更有力的平台体系。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经济。比起传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其体量更大、综合性更强、更能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例如,淮海经济区徐州邮件集散中心,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将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干线集散中心、仓储物流中心、邮件处理中心、跨境电商中心。

2.新发展理念引领平台发展。搭建平台、用好平台,加快创新驱动,培育引进人才,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例如,淮海经济区金融体系最健全、业态最完整、创新最活跃、功能最完备、品质高端的金融服务中心。

3.聚集区域发展资源。集聚发展枢纽经济要素资源,将加快形成区域性高端技术、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高端成果的“流经济”汇集地,持续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综合竞争力和集聚辐射能力,以更大力度提升全市开放发展水平,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