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魏楚 王漫玉:专精特新企业:怎么看?怎么办?

发文时间:2022-06-21 阅读次数:

专精特新企业:怎么看?怎么办?

作者:魏 太阳集团tyc151副院长、教授

王漫玉 太阳集团tyc151博士研究生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一种,其往往指中小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税费政策以及“一对一”精细服务等方面,给予了一揽子政策支持和认定奖励,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

目前,全国“专精特新”企业有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47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8家。“十四五”期间,我国计划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社会各界对“专精特新”企业和相应政策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认识疑虑,对于如何建设、完善“专精特新”企业的认定和扶持措施上尚未取得共识。

为何要发展“专精特新”企业?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不确定性明显加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但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其次,从国内环境来看,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增大,未来需求不足、原材料价格高企、疫情反复等因素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对其产业发展造成了双重冲击。因此,思考如何应对全球以及国内的供应链问题,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此外,从产业链来看,我国面临关键“卡脖子”技术,已威胁到产业链安全。当前全球价值链的并发和重叠意味着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关系已由合作主导转向为正面竞争,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回流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和智能设备替代低技能劳动从而向价值链中低端关键环节不断渗透,通过对中国“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以及数据安全问题实施制裁从而阻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最后,我国中小企业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扩大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放眼国际,美国、德国分别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隐形冠军著称,韩国经历了倚重大企业到重视小企业的转型过渡,中小企业数量在美德韩均占据99%以上。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力量。然而,我国中小企业还面临存活周期短、创新水平低、部分产业超饱和竞争等问题。“专精特新”的本质在于专注细分市场具备特色专业技术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强调强链补链布局,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加大精准帮扶力度,保障、延续和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双创等相关战略,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叠加政策效应。

在此背景下,加快培育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企业,是应对国内外高度不确定性、保障产业链安全、打破现有困局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政府需要给予相应的容错激励,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迈进。

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中小企业在研发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及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均面临较高风险,培育一批创新“先锋队”、转型“示范者”和国际市场“开拓者”,有利于突破我国技术瓶颈,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化发展。

首先,研发活动投入大产出慢,培育一批研发“先锋队”企业有利于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一是在研发端,创新试错成本较高。研发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还要面临经济周期,产业周期,技术周期等限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虽然研发投入占比高,但绝对值低,往往难以跨越创新的“死亡之谷”。二是在产权端,专利培育和产权保护形势严峻。2020年我国中小微企业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在11%以上,由于应诉能力普遍较弱,中小企业成为“专利狙击”的主要对象,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呈激增态势。三是在应用端,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度较低。我国技术研发形成的高价值知识产权较少,“十三五”时期,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在40%左右,但与日本企业专利利用率47.6%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企业转型风险大收益不确定性高,打造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者”有利于引领产业升级。中小企业转型是共识,困难是现实,“不会转”和“不敢转”的问题凸显。一是企业转型路径不清晰。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中,约有60%的企业尚未建立好转型发展路径,35%的高管认为缺乏明确的转型战略是实现全面数字化潜力的关键壁垒,还有一些企业认为数字化就是简单的IT系统重建和升级,难以将数字化转型提升到顶层设计、战略高度上。二是转型成本高昂、收益未知、风险较大问题广泛存在。从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的调研结果看,我国企业数字化实际投入金额处在低位,近70%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投入低于年销售额的3%,42%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低于年销售额的1%,仅有14%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超过年销售额的5%。众多中小企业面对高昂的转型成本想转而不敢转,处于“转型找死,不转等死”的两难困境中。

此外,国际竞争壁垒高环境复杂,走出一批国际市场“开拓者”有利于形成产业带动和集聚效应。一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面临较高的法律规制风险和市场风险。我国企业面临所在国的法律规制主要有公司法、证券与期货法、刑法、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税法、环境保护法、劳工保护法等,由于对所在国法律缺乏了解,常给中小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与海外的标准、需求对接程度低,也使得企业不能及时把握市场供需关系,造成投资和经营战略上决策失误。二是产品认可度不高,市场标准话语权较弱。品牌战略的缺失,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瓶颈,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各国得分及排名表显示,中国仅以72.6的评分排第28位。由我国率先提出、国际通行的认证认可标准和制度较少,国际认证制度建设和引领能力不足。

如何引导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

一是厚植创新沃土,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推进工业“五基”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健全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企业建立原发性创新“高护城河”。

二是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中小企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工具、技术和解决方案;组织发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示范工程,打造低成本、轻量化、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和支持重点产业链中小企业在海外设立、并购研发机构,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大质量品牌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和商标培育;加强中小企业国外经营投资的风险培训,以及汇率避险管理、贸易新业态外汇结算、借用外债等指导和支持。

四是落实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重视“育种扶苗”。 利用大数据系统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分类管理、分级预判,既要持续发现和挖掘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又要通过示范效应,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迈进,组成源源不断的补充战备力量。(作者单位:太阳集团tyc151)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