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口红华熙生物供图
我国艺术品消费市场发展,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消费升级,提升人民美好生活品质,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线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呈现的国际化、都市化和时尚化风格比较契合艺术消费的特征。中产和年轻人是艺术品消费主力军。生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的80后、90后与正在成长的00后们,对浪漫和情感消费的需求较为刚性,年轻的潮流艺术、潮流玩具用户的个性表达和自我愉悦偏好,正在影响艺术品市场的风尚。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掘创新,加之与科技的融合,国潮经济展现出的强大动能也正在释放。泛艺术品消费呈现出多元风尚。
艺术品消费趋向多层次
最近1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跨入到中等收入国家,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6000-10000美元这个阶段,艺术品消费应该出现井喷,然而在中国的现实是,艺术品消费的爆发并没有如期而至。虽然针对高净值人群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曾经高歌猛进,过亿元的艺术品屡见不鲜,但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品消费市场则较平淡。无论是艺术品生产者,还是画廊、画店、艺术品电商等经营机构,很多仍感到经营增长较慢,业内普遍认为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具有潜力,但远未启动。消费需求结构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其变动直接影响一国的产业、流通及分配结构。艺术品消费需求需要有好产品的刺激,其增长有助于艺术产业均衡发展。近两年兴起的国潮设计,艺术跨界不同产业进行合作,对产业品牌赋予文化内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很值得关注。
艺术品消费市场有以下特征与规律。从宏观上来看,经济发展、收入增长和预期乐观是艺术品消费的前提。文化艺术类消费对宏观环境的反应较为敏感。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蔓延造成居民消费明显萎缩。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032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6%,同比下降19.1%,远高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下降幅度。在所有统计的消费支出类别中,这一项下降幅度是最大的。
从微观上看,首先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消费水平的高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适用于消费需求的分析,艺术品消费属于在基本生活满足之后的、非刚需的消费升级产品。作为个性化的精神产品,人们对文化艺术品要求会比物质消费更高。其次,艺术品消费具有生活情调、文化品位和社交潮流等炫耀性特征,社会认同感的“示范效应”及“棘轮效应”(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难以可逆,即向上调整容易,而向下调整较难)也起着重要作用。第三,艺术品消费除了与收入财富有关外,还与教育程度、美育水平、生活背景等习惯性因素有关,而这些养成需要素质培养和时间积累,目前国人对于奢侈品品牌及价格的认可度要高于艺术品。
中国目前存在多层次的收入结构,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的收入结构决定了高中低档消费并行,消费呈现多元化和多层化态势。
艺术品的需求群体和需求量不确定性较强,大多数的艺术品消费是偶发的,频次不高,习惯性消费占比较低。总体来说,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总量缺口较大,增长预期较高,目前人均消费水平仍较低。
故宫猫洛克设计供图
多角度观察艺术品消费市场发展的动能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艺术品消费单纯地理解为居民购买艺术品或者设计品,需要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和认识市场。仔细观察最近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艺术品消费市场正在孕育着新动能,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看,艺术品的影响力远远超出许多人的认知。具体表现为:
第一,人们观展热度持续提升。
最近10年,艺术博览会从一线城市快速扩展到二线城市,“艺术成都”、“艺术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艺术品博览会逐渐形成了特色,呈现出竞争效应。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博览会生态圈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凸显。不少艺术博览会已经形成品牌效应,门口排起了长队,交易情况也较为乐观,人们对文物艺术品的关注和喜欢明显提升。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2019年,博物馆举办展览2.86万个,教育活动33.46万场,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
科技进步触发了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快速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了博物馆的线上展示力度,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2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国内很多重要博物馆、美术馆打造直播季,让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与人类璀璨的文化艺术相遇,直接与艺术家、策展人和馆长对话。技术进步使艺术展示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何式地放大文物艺术品的文化魅力和传播维度,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线下走进博物馆的兴趣。
第二,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
最近10年,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步伐在加快,艺术与设计具有润物细无声式浸入的特征,艺术品的外溢效应远远超过艺术品销售本身。产业对艺术的需求明显上升,艺术走进乡野、地产、工业品、科技等,通过差异化、创意性的设计,提升商业的品质和价值。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亮丽的风景线,独特的地域文化往往是最能感染人的软实力,美术馆的建立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气质。
举例来说,桐庐大地艺术节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在广袤的乡野上,基于当地人文和自然环境来进行艺术创造。当代艺术与生俱来的创造性、体验性、生态性和观赏性,对保护保留传统乡村环境,助力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文化和经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北京金宝汇购物中心推出202Q艺术节,汇集艺术家、艺术工作室、画廊、品牌等,演绎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的创新与魅力。艺术节提升了商业的看点和品质。
第三,实用的艺术品或设计品受到青睐。
大众对实用性、轻奢的艺术品和设计品更容易接受,艺术灯具、艺术沙发、餐具或者茶具、书画或者小型雕塑走入家庭和工作环境。
艺术与设计不同,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感受,个性化较强,理解艺术品需要专业知识的门槛和积累。大多数设计与实用相结合,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优质的设计创新创意、巧夺天工,让人们感觉到世界和生活的美好。
多因素促艺术品消费市场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艺术品消费市场已经起步,当然,达到社会普遍参与性的增长还需要时间积累和力量积蓄。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发展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持续提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稳定增长的收入预期对于品质消费非常重要。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稳定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为创业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保护企业家的权益,鼓励和尊重创新和创业。
其次,重视美育教育。消费艺术品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理念和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美育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感知幸福,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品消费与美育教育、生活态度等诸多因素相关,而这些综合素质需要时间积累和持续培育,艺术消费习惯的养成需要循序渐进。
第三,利用高科技手段精准对接需求。一方面,很多的画廊、艺术品商店和电商的商品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有钱而找不到心仪的、物有所值的艺术品。新冠疫情后触发的艺术家或者艺术品专家直播带货模式加深了百姓对艺术品的理解,对于普及艺术和刺激消费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高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艺术品个性化和定制化供给。借助科技手段深度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构建与消费者互动的接口,精准寻求艺术与生活工作的对接场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相关新闻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国青年经济学家论坛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端研讨会(第19期)举办
2024/11/18
-
太阳集团tyc151赴安哥拉举办第六届中国可持续发展年会,开展学术交流、联学共建及考察调研任务
2024/11/18
-
党委第四巡视组巡视太阳集团tyc151党委进驻动员会召开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