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视点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是创新性国家的人才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突破性增长,培养机制不断深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直接决定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关键和生命线。在研究生所有培养环节中,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最后一环,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最终反映,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检验指标,更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我国在2007年就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工程,通过审慎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推动质量监控等措施推动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但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仍存在三类共性问题。

一是如何科学、公正评判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国内高校的学位论文评判模式差异化较大,聘请的答辩专家缺乏严格、完整的遴选机制,通常是导师的熟人或同行,缺乏从学术角度做出全方位客观、公正的评价。由于各种人情关系,评审委员或答辩委员会普遍评价过高,或者,更多的评审或答辩委员往往会对评审论文给出“及格线”附近的分数但在修改意见中“大倒苦水”。造成评审结论与实际水准并不相符,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权威性大打折扣,论文质量难以保障。

二是如何全流程、全方位管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现有各高校做法中普遍注重结果,而缺少过程监管,缺乏中途淘汰机制,造成学生本身对于论文质量重视程度不足,导师日常培养中相应的责任感与紧迫感也难以提高,往往是将矛盾和问题堆积到论文送审或毕业答辩的时间点,最终出于学生毕业就业需求而敷衍通过、草草了事。

三是如何从根本上长效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现有做法中往往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解决完短期问题后不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隐患,造成论文质量保障和完善的配套支撑不足,学位论文质量问题周期性出现。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在研究生院的指导下,鼓励各学科、学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以笔者所在的太阳集团tyc151为例,学院推出了研究生预答辩制度,制定了《太阳集团tyc151研究生预答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通过专家组集体会诊的方式,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力求加强过程监管,帮助研究生提高论文质量,为正式答辩奠定基础,为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严格把关。通过多年实践探索,通过制定并持续完善研究生预答辩制度,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解决研究生学位论文问题、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提供了新参考和新思路。

一、预答辩制度构建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论文质量评价机制,有助于引导、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

主要有三点做法:首先是由学院来统筹学位论文预答辩。《管理办法》规定,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定稿后,由学院组织学科专家开展预答辩工作,由此可以打破二级学科、系所专业限制,按照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开展。其次是确保评审答辩委员的合理构成。博士生预答辩的预答辩委员一般由5人组成,硕士生预答辩的答辩委员一般由3人组成,均由学院统一安排,全部邀请院外专业教师或研究人员组成预答辩委员,一般为长期从事经济学科研教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博士生预答辩的预答辩委员构成遵循“2+2+1”原则,即:2名由学院推荐的经济学领域的教师、2名由专业推荐的小领域的教师、1名由学院推荐的高水平期刊编辑。此外是规范评审和答辩表。预答辩委员主要从以下维度进行全面而中立的判断和认定,包括形式规范审查,如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等,语体规范审查和逻辑规范审查;针对研究内容,从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审阅。

预答辩为学生的论文提供了一次专家会诊、一次集体指导,帮助查找论文的不足和问题,面对面帮助学生修改和完善论文。学院所有在校研究生必须通过预答辩和答辩两个递进式答辩节点,不仅是研究生横向管理流程中的标志性检验环节,而且是以保质保量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中心的交流和提升的良机。从某种意义上说,预答辩制度是由不同学术方向和背景、多元知识结构的专业导师组成导师组来指导研究生,以开阔的思路拓展新的研究路径,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样的角度,在完善论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与能力。

二、预答辩制度强化了淘汰机制,完善了过程管理和全流程管理,倒逼学生潜心治学。

在学位论文正式答辩之前,前置预答辩程序,不仅为学生提供一次难得的与多位专家围绕学位论文主题,开展学术交流的学习机会,同时对学位论文按照质量和水平进行分类,对达不到毕业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的论文进行筛流与分拣,做到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按期毕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

在制度上,预答辩制度强化了淘汰机制。根据《管理办法》,预答辩采取委员单独匿名投票的方式,充分尊重委员意见,答辩委员会不设组长、不进行合议,预答辩秘书现场统计匿名投票票数。对博士生,预答辩环节否决票等于2票的论文,论文需进行大改;如果否决票小于或等于1票,可以进入后续答辩环节;如果否决票大于或等于2票,需要进一步修改后再参加下一轮预答辩。对硕士生,预答辩环节否决票等于1票的论文,论文需进行大改;如果否决票大于或等于1票,需要进一步修改后再参加下一轮预答辩。预答辩环节否决票大于或等于3票的博士论文,以及否决票大于或等于2票的硕士论文,学生需延期以充分修改论文。此外,预答辩制度优化了评审、答辩、修改、反馈流程,全过程强化学生论文写作质量。对于需要大改的学位论文,并非“一锤定音”,学生需针对预答辩具体意见逐一修改并撰写修改说明,连同修改后的论文送预答辩专家复审,视复审情况决定是否能参加后续答辩。预答辩环节能否顺利通过直接影响学生学业进程,发挥了督促学生严谨治学、提升导师责任感、杜绝学位论文注水现象的显著作用,让科研训练形成一定的竞争与压力,从而进一步保障研究生教育的卓越品质。

三、预答辩从制度层面提升论文质量和配套措施,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长足保障。

预答辩并非只聚焦于答辩环节,对于前置、后续环节也提供多方位配套措施。一些具体做法包括:对于预答辩未通过的论文,学院开设“学位论文写作与修改专题讲座”,针对学生论文中的结构性、规范性、量化技术等具体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提供辅导与技术支撑服务,帮助学生精准发力。学院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筹建“研究生论文专家服务团”,每个学科安排2-3名中青年学术骨干,针对研究生论文预答辩中的技术性问题提供一对一辅导、咨询和提升服务。针对部分未通过论文预答辩的研究生出现的焦虑情绪和思想波动,及时组织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学生进行谈话,一对一做好安抚和沟通工作,帮助研究生正确对待预答辩工作。在预答辩制度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倾听学生需求,充分结合学院资源,提供切实学业帮扶,对提升论文质量进而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研究生论文预答辩制度在学院推行三年来,对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增强导师与研究生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也为建立包括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在内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提供借鉴。通过预答辩环节的论文在后续匿名评审环节的一次通过率从2020年的40%提高到了2022年的86%。预答辩制度的持续优化与创新,提高了学生本身对于论文质量重视程度,增强了导师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完善了学业配套服务水平,为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是个负责的系统工程,不能仅靠预答辩制度就能包揽一切,需要各环节相互衔接融通,将质量管理和质量提升贯穿于所有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举措中,通过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强化全过程培养质量管理和完善监督惩戒机制。需要久久为功,凝聚多方合力,共同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开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贡献“人大智慧”“人大方案”。

(作者单位:太阳集团tyc151)

来源:中国科技报